《悉达多》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22年。这部作品以印度社会和宗教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悉达多一生的思考与追寻,探讨了人生、自我、幸福等深刻主题。
赫尔曼•黑塞在这本不到十万字的小书里,讲述了人们可能穷尽一生都无法看明白的问题: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内心如何才能是自己的?心中所追求到底是什么?
因为是一本哲学小说,初次看的时候有太多的地方无法理解,无法共情,记住的是书中的一些情节,而当经历了社会的洗礼后,再次翻起后,却有一种被带入的感觉,我们就在悉达多走过的路上徘徊,悉达多在告诉我们后面的路是怎样的。
我们也好,我们的孩子也好,我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不管家境如何,都是家里的希望,父母给予厚望,担忧孩子不走正路,都是严格管理,朝着他们认为好的方向走下去,有个清晰而明确的未来追求,悉达多作为一名高贵的婆罗门之子,他的面前路程全被规划好了。可是,这是我们想要的吗?这是孩子想要的吗?
每一个人在小时候都在抵抗着被要求的人生,大多数的人都期待用自己的努力来走出一条自己想要的路。就如悉达多一样,选择成为沙门(苦行僧)。他让自己处于艰苦修行中,希望寻得自己的人生意义。学生时期,我们为了自己想要走的路努力着,在心里有个坚定的信念,足够的努力可以改变人生既定的轨迹,可以挣脱正在抵抗的生命状态,可真的是这样吗?努力、足够的努力就可以吗?很多人把所有的时光都用在学习上,为成绩而喜,为成绩而忧,如沙门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点点松懈都觉得是对自己极大的耻辱。努力、只是在努力,为什么而努力,为走到哪里而努力,却没有细细想过,勤奋地学习只是为了有更多的选择权,可是选哪个方向?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都没有好好地思考,似乎都无关紧要,要的是努力,要的将来不后悔。可是当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的,在那个年龄段,我们养成了好习惯,却因为只知道埋头努力,错过了太多太多东西。悉达多当沙门后,看似很忙碌的生活,却很空洞,让他隐隐约约感受到这只是一种逃离,并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他选择了离开!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人的生存必须依赖世俗社会,步入社会后,我们才开始真正地接触生存的各种方式,发挥着各自的才能,努力成为物质社会的成功人士,犹如悉达多入世后,观察万物、学习万事,商人也好、妓女也好、农民也好……无数的可能、各种的技能,只为自己明确而又现实的目标。社会价值评价的意识过于强烈的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打拼,我们旁观着周围人在做什么,我们怕跟不上周围人的脚步,拼尽全力往前走,可往哪里走却没有停下来好好地思考,而只是被世俗裹挟着,不断的往前走。独处的时候却又莫名地感到孤独,有些时候甚至觉得现实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甚至觉得自己成为了自己曾经讨厌那种人,内心的纠结在重复地出现,不断地思索究竟内心的宁静及生命的意义就是在哪里!
悉达多成为摆渡人,望着奔流的河水,思考着生命的意义,悟出了内心的宁静不在别处,就在本心,他这一系列的身份转变,反映了他对生命意义的不断追寻和探索。哲学故事的理解需要有共鸣点,悉达多的一生就是我们的一生,就像是一场漫长而曲折的修行,他不断地在世俗与超脱之间徘徊,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这一生何尝不是如此。用这种切入点去看这本书,感觉更好懂一些。
活着的每一天我们也只是在修行,在悉达多的追寻过程中,他不断地试图摆脱感性及自我的束缚,寻求内心的平静,感受到了他对自我认知的深刻反思。他意识到,真正的解脱并不是通过外在的苦修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内心的觉醒和领悟。
人的一生很短,有人悟的早,更多的人悟得晚,《悉达多》这本书用悉达多一生不同阶段思考来点拨人的思考,它的意义就是让有生之年的人更早地开悟,探索自己内心的追求,追寻自己想要的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