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聊聊《罐头小人》

2011年,7岁的我读了郑渊洁的《鲁西西传》。一个10岁的小女孩活成了大女主的模样:有思想,勇追求。十年过去了,原著被翻拍成了电影。买下这张电影票,是对童年记忆的寻找,也是对当下及未来的思考。


首先,影片在环境的渲染上做得十分到位。

镜头对准校园时,天空的颜色和平常没有差别,但鲁西西和罐头小人离别时的夕阳是格外的美丽,粉红色的天空,伴随着徐徐的凉风,夹杂着抒情的音乐,没有煽情的台词,却能让人感受到温情。

教学楼上张贴的“奋发图强,勇争第一”,教室里悬挂的流动红旗,木质的课桌椅……可谓是“沉浸式开学”,极具代入感,很容易唤醒我们的童年记忆。

因为成绩优异成为同学的榜样、老师的骄傲、父母的荣光,因为成绩落后被同学嘲笑、被老师批评、被父母训斥……这,是否也曾是你被分数支配的童年?


其次,影片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蕴含着的是深邃的哲理。

电影的目的是塑造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不一定留名,不需要惊天动地,却能投射我们自己的梦想、情感、良知、快乐、无奈……就能让观赏者有观赏的愉悦和精神的温暖。人物很简单,心思却很复杂。其中的一些坦白、反思、质疑,有典型意义、有启示价值、有感染力,能触动人心。

成绩优异、乖巧懂事的鲁西西,调皮贪玩、不爱学习的皮皮鲁,努力工作、为孩子倾尽所有的父母……在这里,我想着重分析“徐老师”这个角色。

按照成绩给学生排座位,不让差生参加校园活动,是她最开始留给大家的印象,严厉、古板……让我不由得忆起了自己的小学生活,但看到电影最后,我竟在我的记忆里找不出一位让我讨厌的老师。

鲁西西成绩退步时被调到最后一排,徐老师的眼神里夹着生气、失望,但没有厌恶,反而对这个女孩有一丝心疼。

在校长决定开除鲁西西时,徐老师有想为她求情的趋势,后来校长宣布“留校察看”,我注意到了徐老师如释重负的表情。

尽管她说了:“这是学校,学习成绩当然是唯一的标准。”但我能看出,她是爱她的学生的。

教学楼着火时,她组织学生们有序逃离,被火包围住的,几乎都是成绩扫尾的学生。但她仍义无反顾地往里冲,喊着:“我的学生还在里面!”

我一直想以我的小学班主任为主人翁写一篇文章,她是许多同学的童年阴影。她曾用“河南人”、“江西人”、“有娘生没娘养的”、“体面苕”、“卖咸菜的”来称呼我们,回答不上来问题就拿书扇脑袋,把学生成绩不好归咎于基因不好……

但她也有温柔的一面。

当时班上有个男生长期欺负我,我觉得自己本来就不受班主任待见,就一直忍气吞声。后来班上的同学看不下去了就把我受欺负的事情告诉了班主任,她立马站出来为我主持公道,还问我为什么不早点告诉她,我说我看出来了她不喜欢我,她说:

“你叫我一声老师,我就要对你负责。”

一个成绩常年垫底的男生多次不写作业,班主任一气之下要停他的课,但当她看到男孩头发白了一半的母亲来到学校时,最终还是心软了。

作文课上,一名成绩中下游、又腼腆内向的女孩大胆地读出自己写的作文,题目叫《那一次,我流泪了》。女孩写的,是她在四岁时去世的父亲。读着读着,女孩哭了,老师也哭了。老师含着泪,说起了自己已故的父亲……

她给过我无数的伤痛,却也曾温柔地对我说过:“姑娘,老师希望你越来越好。”

正如影片结尾时鲁西西说的:“我们都不是完美的孩子,学习成绩很重要,但还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珍惜。”

没有完美的学生,也没有完美的老师,更没有完美的父母,人无完人,但Ta们身上或多或少有一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去发现、去珍惜。

个体映射的是时代和社会的光芒,徐老师代表的是教育工作者,影片中的父母也象征着生活中的家长。看得出来,他们也想让孩子快乐成长,但为何还是会给他们捆上分数的枷锁呢?

不是时代所迫,而是时代所需。

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不同于其它的鸡汤文,它没有否定“分数论”,也没有批判“鸡娃”。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身就没有错,影片所揭露的主题,是让孩子们保持好奇心,拥有对学习、对生活的兴趣和激情,激发他们对求知的渴望,以及懂得“爱”与“被爱”。


再次,影片所运用的叙述手法让人眼前一亮。

今天早上做了一篇叫《经山海》的语文阅读,其中一道选择题的选项是“本文不同于《林黛玉进贾府》用第三人称全称视角对各方人物展开叙述的手法,而是聚焦主人翁吴小蒿,体现了对乡镇干部群体的关注”。

故事中的人物命运都是由作者操控的,但这部影片给我的感觉是,鲁西西才是故事的谱写者,这是郑渊洁最让我敬佩的地方——他给予人物以鲜活的生命,仿佛里面的角色就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有思想、勇追求的活生生的人。


最后,电影的结尾让人倍感舒适。

也许有些人会说,童话终究是童话,没什么教育意义,反而会让孩子沉醉于美好而不切实际的幻想中,无法自拔。

林奕含也曾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写道:“我讨厌大团圆式的结局,我宁愿有人承认这个世界存在阴暗的一面。”

但我至今认为,就童话而言,写结尾是对一个作家最好的奖赏,一个好的结尾更是对读者最好的馈赠。原著中,作者并没有交待“上尉”的死活,但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好的结局。童话本就是治愈心灵的甜品,不必过于较真。


十年前,我读原著,笑了。

今天,我看电影,哭了。

电影开始前我还自嘲:“来看的都是小朋友。”

一个声音告诉我:“你也曾是小朋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