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发表最后一篇论文——《腐殖土的产生与蚯蚓的作用》,试图引起人们对蚯蚓的关注。
然而,这篇文章因其“很枯燥无趣”,而无人问津。
何况,蚯蚓这种小虫子,有什么可值得研究和在意的呢?
起初,写过不少关于恐龙、老虎等动物书籍的诺埃米·沃拉,也不屑于关注这个小东西。
直到,他无意间发现一条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蚯蚓。
前一秒还在蠕动的蚯蚓,突然断成两截。
那一刻,身体的分开,让蚯蚓很痛苦。
下一秒,两截蚯蚓似乎彼此不认识,各自游走。
这引起诺埃米的兴趣。
他开始贴身观察并记录蚯蚓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应对突发状况和危险的反应。
他本以为这是一件轻松有趣的事,却痛苦地发现蚯蚓的不简单。
他将对蚯蚓的了解与思考绘制成册,出版了儿童故事书——《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
不同于达尔文枯燥无趣的学究范,他一边调侃着这只可怜虫的正经生活,一边一本正经赋予蚯蚓思考人生的权利。
看着这本书,我家三岁的宝宝或哈哈大笑地指着某处说:“这个蚯蚓好搞笑!”;或满脸疑惑地问:“哎?蚯蚓的头呢?”“蚯蚓为什么不到(地面)上面?”
现在,让我们一起陪伴孩子打开这一本正经儿胡说八道的绘本。
只是一只小虫子
蚯蚓只是一个点、一条曲线或者直线。这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看。
蚯蚓因其体内没有骨骼,可以轻松表演各种杂技,且不必担心有骨折的风险。
蚯蚓的身体“有的短,有的长,有的很短,有的很长”。
蚯蚓身体的颜色只有“粉色”,却几乎包含所有的粉,比如玫粉、桃粉、西瓜粉、经典粉。
蚯蚓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即便近距离观察也难以区分。但你很难想象得到,它们已被发现的种类就达7000多种。据说,还有很多蚯蚓种类未被认知。
蚯蚓大多数时间都要在地底下生活,只有夜间或雨天才会出来溜达。夜间没有太阳蒸发它皮肤里的水分;雨水可能会淹没它的家园。
蚯蚓是专一的独行侠。它的一生只专注一件事——挖洞,虽然它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它独来独往,完全没有团队意识,不似蜜蜂、蚂蚁等无脊椎动物合作筑巢。
“蚯蚓的一生平平淡淡,生来是小虫子,死时依然是小虫子。”
《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就这样简简单单、幽默风趣地呈现出一只平凡弱小的虫子?
不,本书作者诺埃米不仅想要我们认识这只虫子,更在引领我们去寻找最重要的东西。
蚯蚓和它的尾巴
蚯蚓还很小的时候,它的头和尾巴做什么都在一起:吃饭、睡觉、过每一个节日、看球、发呆……
随着蚯蚓的长大,头和尾巴离得越来越远。
做任何事时,它们需要先商量好,否则容易打结。
打结的蚯蚓是天敌们的美味佳肴。
好在,蚯蚓的身体够柔软,只要趁天敌不注意,它们还是有机会逃脱的。
在一起虽然很难,但它们并未分开。
某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它们不得不逃离到地面,以免被雨水淹没在泥土里。
它们静静地躺在草丛里,祈盼着风停雨歇。
只是雨越下越大,越下越大……
“嘭……”
伴随着一声巨雷,似乎还有一道亮光,蚯蚓觉得自己正在死去。
至少,它希望如此。
风雨过后,外面的世界毫无变化,它却失去了它的尾巴。
应该……好像是吧?
它忽然不确定了,“我是一整根?还是一半?”
似乎有很重要的东西失去了,但它什么也想不起来。
它竟连自己是谁都记不得了。
为了找回自己,让自己变得有用,它查阅各种资料、尝试各种角色,变成一枚戒指、一根绑在弹弓上的皮筋、书签、鞋带……
故事的最后,它找到了最初的自我。
你知道那是什么吗?
快来《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里寻找答案吧。
一本书,让你看不进去,那你何必勉强自己看。
一本书,让你笑着看完,还掌握了知识,那你何必犹豫不择。
一本书,让你在笑中学,学中思,思中悟,那你绝不可错过。
《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真的很有趣、也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