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所需要做的是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手艺人。其实对一个教师来说,你的学科素养,决定了你教学的高度。你对相关学科的理解,也就决定了你这个学科的宽度。你对人性的理解力,决定了你教学的深度。——摘自《张文质说1:教师的微革命P29》
作为老师,我们都很熟悉“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过,张文质老师提出的“三维”与此大有不同,是教学的高度、宽度与深度。
首先,“学科素养决定了教学高度。”也就是说,我们对本学科的知识储备、理解力等形成的学科素养,往往决定你的教学高度。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的学科素养就限制了课堂的变革与发展。就比如高中政治学科,它涉及的内容特别宽泛,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个方面的内容,而每一方面展开又涵盖许多概念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而最近的热词无疑正是“核心素养”,落实到政治学科,它的核心素养是指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这样一来,想要完善学科素养,就必须苦下功夫,对重要的内容进行深入而专业的学习,虽然未必都要教给学生,但只有老师自己能够深刻把握,才有可能站在更高的格局来看待问题。
其次,“相关学科的理解决定了教学宽度。”比如我们教政治,我们对语文,对历史,对其他所有学科,包括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的理解,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宽度。我们常常会形容一些特别厉害的老师会“触类旁通”,这种融会贯通的教学境界,实际上“是打破了学科的边界,穿透了学科的篱笆,使得更丰富、更开阔的知识进入了课堂。”要做到这一点,绝不是老师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需要持之以恒地积累与更新。国外的许多项目式学习课程,就是深度融合各学科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汲取并调用各学科知识,从而完成挑战项目。这样的课堂,必定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成长。
再次,“对人性的理解力决定教学的深度。”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不仅仅是知识性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对他内心的那份精神性的引领。我们都知道,当学生走出校门,他真的不一定会记得老师教过他们什么知识,但他可能会记得老师说过的某句打动心弦的人生哲理;他也可能都不记得老师曾经说过的话,但他依然会记得老师对他好的那个模样。要想成为这种“具有穿透力量”的老师,就是通过不断阅读、实践,从而不断扩张且丰富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力,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所以,要做一个好老师,真的挺不容易。但谁不想做个好老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