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草根”还有没有逆袭翻盘的机会?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个中年“草根”逆袭翻盘的典范——高适。
高适的一生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第一,他的一生也是分为前后两个极端,他的前半生有多么落魄,他的后半生就有多么荣耀。第二,高适是盛唐诗人里面少有的成功人士。
高适,公元704年出生于渤海的一户名臣家庭,他的爷爷高侃,是唐高宗时期非常有名的大将,战功累累,官至正三品,但是那个也是他们高家荣耀的顶峰,因为从高适爸爸开始就开始走下坡路了,高适爸爸是韶州的长史,相当于刺史的秘书,高家到高适那一代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荣光了。
高适二十岁的时候离家出走,成为了一个京漂,其实他是去干谒找关系,就是在唐朝入仕为官,除了参加科举考试,还可以找人推荐,写推荐信,直接推荐到仕途。同一时期,在当京漂的还有李白。但是高适在京城漂了几年,依旧一无所有。所以他决定去京城边上一个小地方当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高适27岁的时候,突然听到大唐跟契丹发生了战争,他当时激动得不得了,立刻把手里的耙子扔掉,他要去参军,用他的高家枪法建功立业,然后他就去了边塞。但是他在边塞混了几年依然没有人赏识他,他只好打道回府。
32岁的时候,高适去参加科举考试了,毫无意外的落榜了。35岁的时候,高适写了一首《燕歌行》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当时盛唐诗人榜的霸榜。但是,诗红,人不红,高适依然还是那个种地的农民。
41岁的时候,他结识了两个诗坛名人,李白和杜甫。那时候李白刚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杜甫刚经历了科考二战失败,三个倒霉蛋,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然后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而单纯的快乐时光。
43岁的高适偶遇了当时著名的音乐家董庭兰,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董大,当时董庭兰已经52岁了,晚年失业,内心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而且董庭兰也是一生不得志,因为当时在唐朝乐坛里面有一个音乐天王——李龟年,所以董庭兰当时也是处于郁郁寡欢,两个同病相怜的人惺惺相惜,告别董大之后,高适就写下了我们熟悉的《别董大》,留下了千古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前半生就此告一段落。
高适的后半生里,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成为他咸鱼翻身的利器。
46岁的时候,高适遇到了一位贵人,前宰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他推荐高适当了一个九品芝麻小官,叫作封丘尉,专门掌管税收和当地的治安,但是高适没做几天官,他就发现官场的人际关系特别复杂,跟他想的不太一样,还有点黑暗,所以他忍了三年,愤而辞职,又回去当农民了。刚辞职不久,高适又得到了判官梁丘的引荐,进入了哥舒翰的幕府。哥舒翰当时在唐朝是一个大将,沙场舔血的武夫,而高适是一个年过半百又怀才不遇的落魄书生。但就是这八竿子打不着的毫不相干的两个人,一见如故。哥舒翰特别欣赏高适的沉稳、靠谱,于是不断地提拔他,而且还带着高适去一线打仗,期间哥舒翰回京觐见三次,三次都把高适带在身边,俨然高适已经是他的贴身“智囊”。
高适的顶峰时期,高光时刻在天宝十四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当时,高适和哥舒翰正好在镇守潼关。潼关失守之后,哥舒翰被俘虏,高适快马加鞭赶上了逃亡中的唐玄宗,首先来一顿深刻的自我检讨,然后再跟唐玄宗分析了战败的原因,唐玄宗听完后,当下就把高适提拔为了侍御史。大家都知道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节点,当时王维受到牵连,被抓,杜甫也被抓了,高适是唯一在安史之乱中获利的人,但这还不是他的最高点。
唐玄宗在逃跑的时候,封永王李璘为四度节度使,镇守江陵,结果永王李璘在江南就起兵叛变了,唐肃宗想要找人去平叛,这时候高适站出来了,他给唐肃宗仔仔细细地分析了战争的局势,得出的结论是:永王李璘必败。当下唐肃宗就任命高适为淮南节度使,去江南平叛。高适用时一个月就平定了叛乱,但是这时候他却遇到了一个难题,他收到了最好的朋友李白写给他的求救信,李白因为给永王写了十一首赞歌,被牵连入狱。高适因为没有出手营救李白,两人的友情也因此出现了罅隙。
后来高适出任蜀州刺史,61岁的时候被晋封为渤海县侯,高适是盛唐诗人中唯一一个被封侯的人。
我们来看高适的这一生,从他少年时期的一个乞丐,到他后来被封侯,他一路走过来,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大器晚成型的选手。
少年穷困潦倒,人到中年更加窘迫,但是他从未放弃过,他一直在为自己灰暗的人生寻找出路,他的一生没有什么人可以依靠,他也等不来什么火炬,那他就做自己的光。所以在高适身上有一种特别简单,但是很宝贵的品质,就是执着。因为执着,即使一无所有的他,也依然勇往直前。也是因为执着,让他最后走到高处,再回望的时候,他前半生那些灰暗的日子全部都变成了蛰伏。
我们在高适身上看到的是永不言败,他的这种“死磕”精神,在我们现在的学习和工作中也是值得学习的。
高适的一生也告诉我们,有梦想,就去追,万一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