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之前我不想看《朗读者》,是因为我不想看一位优秀的主持人-董卿因为借着《中国诗词大会》再一次名声大噪,再一次深刻地进入人们的视线,发现了她那我们以往不知的知性一面。我以为《朗读者》会是董卿借势利时而乘风追击的又一个《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产物。但是当我今晚认真地看了这一期之后,我所得到的心灵震撼,情感的共鸣,这些我的切身感受牢牢地回了我一记响响的耳光。
如果你还没有看《朗读者》,如果你缺少一种震撼人心的心灵感受,如果你觉得自己苦,如果你觉得自己浑浑噩噩,如果你没有了前进与选择的方向,如果你觉得这社会缺少了最纯真的爱。那么,就请看一看《朗读者》吧,你会在这里找到答案。
《朗读者》,它不单单是一个人站在那阅读,它是主人公在用自己的真实过往经历在诉说那情感的故事,它让我为之动容,让我陷入深思,让我内心世界与之交融,感触颇多,谢谢你-《朗读者》。
你再一次把我的心开启了,融化了,向阳了。
《朗读者》是一档启迪人心灵的节目,是一档容易引人深思的节目。在此,对于它的专业制作水准我不必过多去赞美。我想自己本身作为一个“看客”,我想用自己的感触来表达我的想法,我想这就是我对《朗读者》最大的尊敬与喜爱。
作为本期《朗读者》最后压轴上台的嘉宾:郭小平,他留下了最掷地有声的言语:爱!他平凡、质朴、踏实、无私而又伟大!
如果说,父母是我们最亲爱的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养育和爱。那么郭校长就是这33个艾滋病孤儿的再生父母,他不仅养育了他们,不仅教会了他们读书、写字,不仅挽救了33个艾滋病孩子的生命,他还言传身教,用自身以“笔”教会了这33个孩子最昂贵的语言:爱,用爱来爱身边的人。
13年前,他还不是郭校长,那时他还是山西临汾第三人民医院的郭院长。2004年,在他医院所属下有一片专门为艾滋病患者设立的片区。那时由于医院没有足够的药品与抗毒药,随后一批批艾滋病患者因病离世。而患者留下的孩子们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郭院长的“孩子”。
当这些孩子到了该入学的年龄,郭院长留出一个空病房,摆上一个黑板与几张凳子就组成了最初的“红丝带艾滋病学校”。
是的,这就是“红丝带艾滋病学校”最初的原型,中国唯一一所艾滋病学校,建立于13年前,而郭院长就是这所学校的校长,从此,便称“郭校长”。
《朗读者》请了郭校长好多次,都被他婉拒了,原因他说了两点:
第一,我读书不多,不善于阅读。
第二,是因为我不想揭开那么多的伤疤。
堂堂七尺男儿,他在坚决放弃医院院长而当艾滋病校长时都那么坚决,当他舍弃家人,用13个过年夜陪伴这33个艾滋病孤儿时那么坚定,当他亲朋好友不理解他时,他那么坚信自己的信念,不动摇,不喊累。而当他说出“我不想揭开那么多伤疤”时,他忍不住回头流泪了。这是心酸,这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苦楚,这是不忍心揭开心口疼痛的那块伤疤。
艾滋病,在大众眼中是一种“骇人听闻”的疾病,在不了解这种病的传播途径的人眼中,他甚至比癌症都可怕,可想而知,郭校长说的不愿意揭开那么多伤疤,在此期间他和那群孩子承受了多少的苦,伤的太疼,疼的不敢揭。你问他苦妈?苦的多了就不苦了。
他为什么放弃医院院长,当艾滋病校长?
是啊,中国不缺一个医院院长,不缺一个学校校长,但是就缺您这样一位大爱的艾滋病校长!
每年他都会带着这33个孩子到学校十字路口给孩子的父母们上坟。他对这群可怜的孩子的爸妈说:倘若你们在天有灵,那么请保佑好孩子,让孩子们好好活着。等孩子们大学毕业后,如果他们还回到我这来,我再带着他们回去给你上一次坟。
就是这样一位善良的长者,他用本不该是自己的责任来承担着这33位孩子父母的责任,他在用生命完成着自己内心的使命,他在用实践践行着“艾滋病”人-“人人平等”的宣言,说实话,所有的这一切付出,我做不到,我们做不到。
这样一位质朴的长者,“灵魂”的导师,用最纯真的善良,最无言而掷地有声的行动给我们上了人生最美好的一课。
如果问,你的幸福是什么?也许你会说,我的幸福就是陪伴在家人身边,我的幸福就是有一份喜爱的工作,我的幸福就是和我爱的人在一起,我的幸福就是游遍世界。而郭校长的幸福就是静静地、默默地看着眼前这位孩子吃饭。
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刻意的思考。就是这样平静、祥和而又带有满足和笑容地说:我的幸福就是看着这孩子吃饭。这是多么爱到心底深入,爱到眼里,才能看着别人的孩子,如此轻松、自然地说出这样的话。不是父母,胜似父母。孩子们在最后送给他的礼物就是:一声爸爸。
谢谢《朗读者》,谢谢郭校长,是你们让我又体会到了伟大无言的善良与爱,谢谢你们暖了我的心,心若向阳,无畏悲伤。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以此致敬给郭校长与那33位艾滋病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