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为的IPD变革历程中,IPD始终是站在组织战略的高度来把握方向,确保组织是在做正确的事。而在正确的做事过程中,也逐步和业界其他的优秀方法和实践相结合。首先是2000年开始与CMM进行融合,形成IPD-CMM V1.0,逐步发展至2003年的IPD-CMM V3.0(符合CMM5级要求),随后在2005年,开始融合与推行IPD-CMMI。2009年正式在全公司范围推广敏捷方法和相关实践,并逐步将其融入到IPD流程中。在敏捷推广过程中,华为制定了“项目级—>版本级—>产品级”敏捷三步走策略,并将敏捷理念和实践完全融入IPD 结构化流程中。
通过三步走的策略,实现人员技能、工程实践、流程工具等方面的积累,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逐步达到全面敏捷的目标。
项目级敏捷
首先是项目级敏捷,实施的范围限定在TR2-TR4A,主要是以项目组为单位,聚焦单个项目组或多个项目组协同的开发过程和能力改进。TR2点意味着产品规格设计已经完成,开始进入开发阶段,直至系统集成测试阶段(TR4A)结束。项目级敏捷关注研发内部的快速迭代能力,项目组负责的版本/子特性/功能为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持续改进。每轮迭代包括迭代计划、每日站会、开发执行(包括测试)、交付成果演示以及本轮迭代的回顾改进。
在项目级迭代过程中,保持全员对于迭代目标的关注,确保每轮迭代结束时都能交付可用的功能。在经过多轮迭代之后,交付的功能满足了版本发布的要求,可以进入的版本发布的环节。当然,也会根据项目情况实现迭代发布。在项目级敏捷的过程中,同时持续关注项目组人员的能力改进,逐步打造一个高绩效的敏捷团队。
总结,项目级敏捷的核心:迭代开发、持续集成。
版本级敏捷
随着项目级敏捷能力的提升,逐步开始打造版本级敏捷能力。版本级敏捷实施的范围将扩展到TR1-TR6,对架构、设计、非研发领域协同(服务、销售、市场等)等多个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版本具备按特性向最终客户分批交付的能力,加快对用户响应速度版本级关注从版本立项后产品需求评审通过(TR1)到实验局发布(TR6)的所有中间环节。
版本级敏捷开始关注整体需求的响应速度,从需求落入版本计划到交付上线。重点打造研发一个主干版本(One Track)的能力,在面对全球市场的不同用户时,如何通过一个主干版本实现全球的版本交付,满足各个市场需求。减少多分支带来的影响,一方面版本管理混乱,另一方面质量难以保障,所以想要达到版本级的交付能力,需要打造One Track的版本构建和交付能力,从而能够支撑其全球化的交付战略。
总结,版本级敏捷核心:构建质量、提升效率。
产品级敏捷
对于产品级敏捷来讲,关注从Charter立项到版本规模化发布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以更小的需求包接纳客户需求,意在打造整体E2E的TTM时间,提升研发组织的整体响应力。主要是在版本级One Track的基础上,在源头对需求进行拆分,并按照价值排序,通过版本滚动规划的方式,实现需求的分批次交付。同时也需要能够应对业务规划、组织结构调整、流程/市场/财务/供应链适配等方面带来巨大挑战,相关的部门需要配合才能真正达成产品级敏捷。
在产品级敏捷的能力构建上,重点关注需求的滚动规划、版本的持续开发、持续发布能力。所以,产品级敏捷核心:持续规划、持续开发、持续发布,缩短TTM。
但是本质上,无论企业在推行IPD和敏捷,从底层逻辑上来讲,两者并不冲突。IPD和敏捷都是围绕客户需求展开的,都是为了能够快速给客户交付价值。为什么华为IPD做的如此成功,首先就归因于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并在过程中严格把控质量,IPD流程能够帮助华为更好的服务于客户,进而满足其商业目的。而敏捷之所以能够在软件行业得到发展和认可,其实也是因为其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尽快向用户交付价值,从而吸引更多用户,更短时间内实现商业变现。
所以,IPD或敏捷,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好,亦或两者都可兼得,就看我们怎么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