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并引》
声明:文章原创非首发,首发丹东市孝文化研究会公众号,id:孝善行者,文责自负
逍遥堂会宿二首并引
其一
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其二
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
从小一起读书,形影不离,没想到,做官后兄弟俩天各一方,再难相聚,转眼已经七年没见面了。人生能有几个七年?好不容易在徐州见面了,苏辙与哥哥子瞻一起一住就是一百多天。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从夏到秋,转眼一百天也过去了,苏辙不得不与哥哥分别了。想到这些,苏辙是多么难过呀。可是,诗人没有写自己有多难过,而是想像自己走后,哥哥借酒消愁、麻醉自己,以缓解自己对兄弟的思念之情。“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诗句看似平淡,实则诗人把兄弟之间难舍难分、分别后刻骨相思的状态,写得暗流涌动,激情澎湃。
兄弟手足,手足兄弟。自古而今,兄弟情深的佳话数不胜数。然而,如果非要选出一个第一,非苏轼、苏辙兄弟莫属。
苏氏的兄弟情,在他们的诗词里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的诗词仿佛是一座城,我们一旦打开这座城门,走进去,就会情不自禁,为他们兄弟的超乎寻常的情谊而惊讶、惊异、惊呆。
先说说苏辙写的诗《逍遥堂会宿二首》。逍遥堂,是苏轼在徐州(彭城)官舍的一座建筑。熙宁十年(1077)四月,苏辙送苏轼赴徐州任,在徐州住了一百多天,八月十六日苏辙离徐州,赴南京(今河南商丘)签判任。
会宿,说的就是苏辙与哥哥苏轼在这里一起住宿的情况。在写这两首诗的时候,苏辙还写了一段引子,交代了写诗背景——
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仕,将宦游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熙宁十年二月,始复会于澶濮之间,相从来徐留百余日。时宿于逍遥堂,追感前约,为二小诗记之。
为了避免画蛇添足,不妨翻译一下:
我从小跟随哥哥子瞻一起读书,从没有分开过。可是做官以后,身不由己,我们将不得不各分东西,四处游宦。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兄弟一起读到唐朝诗人韦应物的诗,其中有“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句子,不禁大为触动,感慨万千。于是我们兄弟约定,一定要早点退出官场,以享受闲居之乐。哥哥到凤翔府任职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夜雨何时听萧瑟”。后来,哥哥又到杭州、胶西等地辗转为官,而我却滞留在淮阳、济南,已经有七年没有见面了。熙宁十年(1077)二月开始,我们兄弟二人才在澶濮二水间相见。哥哥子瞻到徐州任职,我得以跟他一起,在徐州的逍遥堂住了一百来天。在那里,我想起当年的“对床”之约,心中感慨,因此写下这两首小诗。
下面,我们重新回到这两首小诗上来。先看第一首。前两句写景,是风雨交加的夜晚,逍遥堂前高大的树木与夜雨声相依相伴,让诗人一下子想起多年前兄弟二人在怀远驿中的“旧约”。那也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兄弟二人一起读到了韦应物的《示全真元常诗》,其中有“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句子,于是心生感慨,相约早退。苏轼在《感旧诗》叙中对这个细节有明确的记载——
“嘉祐中,予与子由同举制策,寓居怀远驿,时年二十六,而子由二十三耳。一日秋风起,雨作,中夜翛然,始有感慨离合之意。”
触景生情,兄弟久别重逢,当然是欢喜的。可是,诗人却说是“误喜”。一个“误”字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悲凉。这是久别重逢后的欣喜,也是短暂欢愉后难免分离的感伤。
第二首,诗人本意是写自己离开兄长后的忧伤,却把视角转换到兄长的身上。诗人想象自己离开徐州后哥哥的状态。“凉如水”既实写秋凉,也暗示哥哥的孤独、清冷。接着,诗人把哥哥以“山公”作比。西晋官员山简官至尚书左仆射。他镇守襄阳时,优游闲适,但是嗜好喝酒,一喝就喝到醉。苏辙以山简比苏轼,旨在说明,自己离开徐州后,兄长定很苦闷,只好以酒浇愁。第三句进一步描写苏轼的醉态,最后仍以凄风苦雨作结。秋凉如水,烂醉似泥,困卧不起,竹雨凄凄,正所谓“写雨凄凄,情亦凄凄”,具有浓厚的感伤色彩。
苏辙兄弟情谊极深。《宋史·苏辙传》记载——
“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苏辙在给苏轼写的墓志铭《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说——
“手足之爱,平生一人。”
苏辙另有《寒食前一日寄子瞻》诗,同样寄托了对兄长苦苦的思念之情——
寒食明朝一百五,谁家冉冉尚厨烟。
桃花开尽叶初绿,燕子飞来体自便。
爱客渐能陪痛饮,读书无思懒开编。
秦川雪尽南山出,思共肩舆看麦田。
而苏轼至少在十几首诗中专门表现与苏辙难舍难分的兄弟之情。他在《狱中寄子由》诗中说:“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为兄弟苏辙而作。
客去山公醉似泥——苏轼苏辙兄弟的一世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 说起唐宋文学史上最才华井喷的一家子,读过书的都会想到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毕竟唐宋八大家,这苏门一家就占了...
- 宅家是古代女子的常态,不是我们的常态。行色匆匆,倦容满面,在回家的公汽上打磕睡,才是常态。 宅这么久,己由起初的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