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组织参加政协对全县农业科技情况的视察,在一个食品加工企业的展室,有两处专门陈列“出口美国”、“出口日本”等的橱窗。也有委员注意到这一点,提问“这些出口美日的是否质量要求更高”?
回答的语气更是让人觉得理固宜然:
“那当然,出口欧盟的标准更高!比起内销的,根本不是一个层次。”
有人玩笑:“小日本们就是怕死。”
“是我们中国人顶卡哒!”
一个委员接的这句土话引来哄堂大笑,我的脑海却不合时宜地闪过了鲁迅笔下那群屠场前的“看客”。
依稀记得一次对话,只是想不起是哪个国家了。有生产企业被问及产品的主要市场时,他回答“有四成供应国内商场和超市,六成出口”。又被问及与上文近乎同样的问题“是否出口的产品质量更高”时,他竟愕然:
“怎么可能?”后面又接了一句:
“政府允许这么做吗?更好的送去国外,而让自己的国民使用次等的?”
在我们的传统里,比如一个家庭,有了好吃的好用的常常拿出去给邻居、亲戚、朋友们,而宁可让家人去“将就”剩下的瑕疵。这往往被誉为美德,只是家里不懂事的小孩子会愤愤不平。但倘若知道是拿去赚了钱,或者又换回另一堆更难吃难用的东西,恐怕就是“懂事”的大人也不会坐视而沉默了。
很久以前还常见到一些商场或贩摊前,有人大叫着“出口转内销”,引得人们趋之若鹜。且不论其真假,叫卖者的喋喋不休里,细思却恍然又是那种潜台词:“你们本来不配享用这类高等物品的。”
即使古代,国人常常不自觉地将人划为三六九等,后来是遇上“洋人”,便往往理所当然地置其于国人的等级之上,甚而至于说起月亮也是“外国的更圆”。只是很少有人去想,是因了什么才“更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