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网络初级八期 洛阳 杜红平 坚持分享第6天
今日读了《克服逆境的孩子》的前九页,内容是有关儿童与咨询的误区。改变了我以前的认知。
误区一,儿童应该排除在家庭治疗之外?
其实,儿童在家庭咨询时出现,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治疗师为他们与父母之间建立起积极的.有意义的互动。
误区二,有创伤的儿童,长大后将成为情绪有缺陷的大人?
其实,成长中的个体是非常有弹性的,针对这些有挫折忍受力个体的研究已经证实,有过多重创伤经历的儿童,有能力成为“功能运作”良好的大人。这些青少年拥有某种独特的“保护因素”,这些“保护因素”帮助他们面对童年期的多重压力与各种危机的袭击。缺少了这些保护因素,如交往能力与养育的支持系统,研究对象在成人之后的生活可能变成另一种模样。治疗受过创伤的儿童,我们需强化他们的精神力量,让他们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误区三.在治疗计划与问题解决过程中,儿童可以出现,但不能表达意见?
其实,儿童是希望能够在家庭咨询时出席,而且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参与并发言讨论。
误区四.严重而且习惯性的儿童偏差行为需要更大规模与更复杂解决策略?
当孩子被贴上有特别问题或行为偏差的标签时,我们就无法思考这个孩子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与前来咨询的家庭协商短期目标或可以解决的目标,也很有帮助。
误区五.治疗师是专家,所以比儿童的父母更了解孩子?
作者的主张是,治疗师应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诱导出父母的教养能力。父母过去在解决行为问题中所获的成功,应该作为现在和未来的成功模式。
作为家长,我想说的是,想让孩子克服逆境,首先自己不要给孩子贴上行为偏差的标签,这对孩子尤为不利,关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家庭是一个整体系统,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在提醒我们该学习成长了,自己改变了,周围的家人也会跟着变化。其实,没有任何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了,不要把绝对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当然,家长可以找咨询师咨询,同时起决定作用的是孩子家长能否做到认知和行为的改变,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每一次改变可能会伴随着不适和痛苦,思维定式和往日习惯都需要重新打破和改变。改变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