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舍道边,三年不成”,其本意是:在路边盖房子,因为来来往往、指手画脚的人太多,让你左右为难,所以好几年也盖不起来。
这句古老的谚语被汉章帝引用,让“修订汉礼”这件很难统一意见的事情得以迅速完成。
史书记载:元和三年,博士鲁国曹褒上疏,以为“宜定文制,著成汉礼。”太常巢堪以为“一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可许。”帝知诸儒拘挛,难与图治,朝廷礼宪,宜以时立,乃拜褒为侍中。玄武司马班固以为“宜广集诸儒,共议得失。”帝曰:谚语“作舍道边,三年不成”,会礼之家,各为聚讼,互生疑异,笔不得下。昔尧作《大章》,一夔足己。”
公元86年,博士(在太学里教书的儒士)、鲁国人曹褒,向汉章帝上书,提出应该重新制定汉朝的礼仪制度。皇帝很重视这份奏章。而太常巢堪却认为:制定一代大典,是很大的事情,不是曹褒这样一个人所能制定的,建议不能同意这份奏章。汉章帝却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朝中这些官居高位的大儒们都被古书拘束,难以图新;朝廷的礼制宪法,应该与时俱进,随时而变,及时订立,于是拜曹褒为侍中,专门负责修订汉朝礼仪典制。
这时,玄武司马班固也认为,制定礼仪典制这样的大事,应该广泛召集众儒,共同商议是非得失。汉章帝说:“有一句谚语叫‘作舍道边,三年不成。’如果把大家聚在一起,争论不休,甚至互相生疑,这礼制怎么定,从何下笔!当初尧制定《大章》,乐官夔一个人就足够了。”
这年冬,曹褒依据旧有的礼典,加上《五经》、《谶记》等条文,撰写编纂完成了从天子到庶民的冠礼、婚礼、吉礼、凶礼等礼仪制度,确立了从礼仪开始到结束的秩序,共一百五十篇,并上报给汉章帝。皇帝直接采纳了曹褒编纂的礼仪典制,并下诏施行。
《资治通鉴》真是一本活生生的“职场教科书”。汉章帝称得上开明、睿智的领导者,这一年他是一个30岁出头的年轻人,面对这些江湖老手,他如何决断。
修改制定礼仪制度,确实是一件大事。巢堪、班固自己没想着去做,也不愿意曹褒这样一个低级别的官员干成这么大的事。特别是巢堪,他是太常,掌礼乐、宗宙祭祀,这本来就是他的本职工作,怎么能交给一个年轻博士去主持呢?所以他先是说曹褒没有资格,当皇帝决定要交给曹褒时,他们又要参和进来一起商议。
汉章帝知道他们的心思,不让他们来添乱。如果让他们参与这种改革图新的事,他们就会搬出许多条条框框来限制你,让你迈不开步,干不成事;而且他们权大位高名重,让小辈新人无法干事。“作舍道边,三年不成”,汉章帝就是用这句老百姓的谚语来阐述了这个道理。
领导者在听下面的人汇报,不能只听表面,还要察觉其背后的观点、情绪和利益,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分辨出一二三,既能有利于工作,也能照顾他们的情绪,平衡他们的利益,这才是职场上高明的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