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一时,杨绛先生过世了。一时间朋友圈如丧考妣,泪光闪烁,各种先生语录摘抄,再把先生与丈夫钱钟书的爱情翻出来复习了一遍,平素也没见多少人读先生的书啊,估计大多数只知道一本,还仅限于书名——《我们仨》。
时至今日,朋友圈里已鲜有转杨绛先生的文,闻风而动的伤怀如雨后水门汀,太阳一晒便不落痕迹……肤浅的情感大多如此,持续不久。
为何杨绛先生的过世会引发集体伤怀共鸣呢?即便是在那些没怎么读过先生书的人里头。
举个栗子,你在上海,却从来没上过东方明珠或者金茂大厦,想着不就在那儿嘛,天天看到不就行了。冷不丁哪天,啪,这俩楼倒了!啥感觉?要命啊,阿拉魔都的地标没了!魔都人民肯定得疯,哀鸣遍野啊。这个栗子举得可能不太好啊,先声明我可不是恐怖分子,就这一说,给你体验一下。
同样道理,先生在世时,跟咱国宝似的,大家都觉得先生还能再活500年,还能再写500年,先生的书啥时候看不行啊。这一下,人没了,“我们仨儿”的故事剧终了,终于也到了我们和先生“没有生离,只有死别”的时候了,那心里肯定空落落的。
从此“杨绛”这个名字被载入了史册,也就是说再不会写了……人嘛,对于不能继续拥有的人和物,总是满怀伤感的。就这方面来说,对没怎么读过先生的书,今天却特别伤怀的人,也不难理解。
另一方面呢,因为先生的过世,那些早就存在的语录被翻了出来,大家一读,条条都特有道理,于是痛心疾首地想,咋早没读呢?早读了生命也被滋养了,这从今往后想读也读不着了啊!一通拍大腿啊。别!先生毕生著作无数,你从现在开始读绝对不晚,也肯定读不完。可先生要还能继续写,你还是不会读啊,这才是问题。
那下面就分享一些先生有关读书的语录:
语录/壹
语录/贰
语录/叁
语录/肆
语录/伍
语录/陆
语录/柒
语录/捌
语录/玖
杨绛先生的生平网上资料一堆,包括今日微信推文排山倒海,基本互扒,我这块就不赘述了。你要没空看文字,可以去我喜马拉雅电台,我念给你听,搜ID「猜不中的尾声」,里面最新一集“致杨绛先生的真假粉丝”。
除了杨绛先生生平,我还念了一篇先生的文章《孟婆汤》,出自《将饮茶》这本书。此文中,先生虚拟了自己死后去饮孟婆茶的过程,实则表达了自己难以忘怀的许多记忆,但文风非常诙谐幽默,让人顿然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也增加了对生活的留恋。在今天这个日子,特别适合听一听。
最后放一句能高度概括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爱情及相处之道的经典语录,也是杨绛送给年轻人的话:
生命之火萎了,先生已经走了,有人在夏日午后,突然感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