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也是一种幸福,甚至是一种较为罕见稀有的幸福!】
01.对拆解的认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无拆解,不精进!
《礼记·学记》里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说的是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理。
《诗经》里也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是,无论是金石玉器,人品学问,都要经过一定工序加以“切、磋、琢、磨”,才能不断进取,精益求精。
通过我最近一两个月的拆解实践,我更加坚信了一个道理:拆解就是写作过程中的“切、磋、琢、磨”的必不可少的工序;一个写作者,要想持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他就不能不坚持拆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且,我深信,在写作方面存在一个真理:无拆解,不精进!
02.拆解的具体步骤:
每次看到一篇优秀的文章,比如从弘丹老师的公众号里遴选出一篇,《人到中年,学习写作17个月,我图什么?》。
那么我是怎么拆解的呢?
这里我介绍下我的“庖丁解牛五步拆解法”,即:
“拆解模板:
文章主题:关于某某文章的拆解
<1>关于主题:
<2>关于标题:
<3>关于结构:
<4>素材和金句积累:
<5>读书评论:”
拆解前,我会将这篇文章复制出来,黏贴到一个叫做《五月份拆解素材》的专门文档里,然后进行一番重新排版,删除一些图片和广告,开始拆解。
如模板所示,按照拆解的步骤一步步拆解开去:
主题是否明确?写的是哪方面的内容?
标题是否精彩?是否足够吸引人的眼球?
开头是否精彩?有没有更好的表达?
结构是否精彩?小标题是否足够支撑主题和标题?
文字表达是否准确恰当?逻辑是否通顺合理?
文章的素材、金句是否使用得当?是否有更合理、更巧妙的使用方法?是否有更精彩、更典型的素材金句可以替代?
结尾部分是否精彩?是否足够紧扣主题?是否足够有力量?是否真的令人感动和难忘?是否能够感动别人去分享?
而且,最最关键的问题是,在拆解的过程中,你要始终有一个“作者意识”:我要是作者的话,我会如何去写?如何去表达?
你要知道,我们之所以要拆解文章,一方面是为了学习和借鉴作者的优秀的写作经验,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一方面,就是为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此来启发我们的思考,引起我们的总结与反省。这种思考、总结与反省得来的东西,才是最珍贵的东西。
为达此目的,请你务必谨记:
在拆解过程中,凡是你看到的东西,想到的东西,感觉到的东西,都尽量去写、使劲去写、不加任何限制地去写。
凡是要写下来的东西,都用一个中括号(“【】”)标注出来;暂时想不清楚的部分,就用颜色标注出来,或者就用中括号加关键词(“【关键词】”)的形式标注出来,以方便我们后面通过整理和输出来形成自己的评论文章。
也就是要做到:拆解阶段自由发散,书写阶段集中修改。
如此才能拆解到位,并写出优秀的评论文章。
【通过自由写作,将你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整理成文章,这里不再赘述。】
03.小结:【时间有限,简略概述】:
“左手疯狂拆解+右手自由写作=持续精进写作。”
通过这种拆解,我们实现了理论与实践、阅读与创作、写作与修改的全方位的结合;能够通过不断地间隔重复、深入思考,加深对于弘丹老师课程及理论的学习、总结与掌握。
【在此,我强烈推荐毛主席的两篇著名文章,《实践论》和《矛盾论》,它会帮助我们加深对于理论与实践、拆解与写作的关系的认识。】
《文心雕龙》里面有一句我非常喜欢的名言:“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
拆解是复盘,是模仿,是修改,是切磋,是思维的碰撞,是智慧的迸发。
通过持续不断的拆解,你一定会不断认识别人、认识自我,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你的写作能力也一定会像火箭一样持续飞升。
当然,对于上述提到的“庖丁解牛五步拆解法”,以及具体的应用细节,大家可以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自己的拆解套路。
毕竟,唯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时间仓促,我的上述想法还需要进一步修改打磨,今天只能分享到这里了。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啦!
——2022年5月16日星期一19:4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