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这部由英国著名作家毛姆创作的经典长篇小说,其实我早些年就听说过,但一直没有静下心来仔细阅读过。最近我是在收听吴晓波频道节目时,听到吴晓波在谈到现代人忙碌的生活节奏后,建议我们去读一下《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从这本书的书名上就非常吸引我的注意力,到底这本书主要是讲述什么内容呢,到底月亮是代表什么,六便士是代表什么呢?
《月亮和六便士》主要讲述的故事情节是,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做事的证券经纪人,他有一个富裕和美满的家庭:妻子漂亮,爱慕虚荣,两个孩子健康快乐。按理说,他应该满足于这种人世的快乐才对,尽管这种生活未免庸俗和平静。但是,就在他们婚后的第17个年头,他突然离家去了巴黎,抛弃了在外人看来很好的事业和家庭。就在人们以为他的出走是因为有外遇的时候,人们发现的事实却是:他原来只是为了画画。这时的斯特里克兰德没有任何的绘画基础,他只是爱好画画而已。在外人看来,他简直疯了,他的生活开始变得窘迫,几次险些因饥饿和疾病而死。最终,他厌倦了文明世界,不停地流浪,最后来到了南太平洋中的一座美丽的小岛,即塔西提岛,在这个岛上与一个土著姑娘爱塔结了婚。这时的他看起来似乎很知足,他有了一个土著人做妻子,他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他每天都在那里作画。但不幸的是,不久他就感染了麻风病,在他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瞎子。爱塔一直照顾着他,直到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画,身体溃烂而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挂满壁画的屋子,甚至没有留下一根木头,这样他的最后一件杰作就化为了乌有。
我在两天之内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把这本书终于看了一遍,当我第一遍看完这本书后给我最直观的感觉是,我终于明白了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是反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艺术与生活的冲突、自然与社会的反差以及精神追求和灵魂安顿的重要性。我终于理解了“月亮与六便士”的象征意义,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和精神追求,六便士象征庸俗无聊的世俗生活。那在我们每个人漫长而短暂的一生中,到底是义无反顾地追求理想重要呢,还是循规蹈矩的过世俗生活重要呢?我想,这个问题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问题主要由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决定,如果我们觉得人就像动物一样,只要获取资源满足物质生活或者只要获得功名利禄,我们的一生就算成功了,那我们便可争取物质至上的世俗生活就行。如果我们觉得人就应该像“上帝”一样,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精神意义,那我们就应该勇往直前坚持不懈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每次阅读西方名著,我都是至少阅读欣赏两遍以上我才能明白这些文学名著的主题思想和深刻理解这些文学名著所揭示和反应的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及哲学意义。这次阅读《月亮和六便士》也一样,我读了一遍后,只是明白了这本书的主要故事情节和大概主题思想,但我还是不明白主人公抛妻离家远赴外乡追求画画艺术的深刻含义,也不理解主人公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在辞世以前为什么非要让妻子把自己拼尽全力费尽心血创作的绘画艺术烧掉呢?于是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又一次把这本书仔仔细细欣赏和思考了一遍。
通过我再次欣赏这本书,我发现在这部小说里,毛姆采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了他与天才画家查理斯·斯特里克兰认识的点滴经过,并追寻画家足迹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耳闻了解了画家死前的经历,对画家的艺术成就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斯特里克兰的经历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人生经历有着许多的重叠之处(但不尽相同),因此更增加了这部小说的传奇色彩,以至于人们总是把斯特里克兰跟高更等同起来。斯特里克兰是英国证券交易所的一位经纪人,有着体面的职业、社会地位和美满家庭。在他四十岁的一天,他似乎被魔鬼附了身,突然离家出走来到巴黎学习绘画。叙述者——“我”受思特里克兰德夫人委托,来到巴黎想劝说思特里克兰德回到妻儿身边。令“我”讶异的是,这个古怪的人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他与过去生活和情感的决绝大大超出了“我”的意料之外。他身无分文,不仅宁愿承受贫穷和肉体的饥寒交迫,在精神上也时时处于紧绷的状态,他生活在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当中,但即是如此,他丝毫没有回到中产阶级生活中去的念头,理由不在于厌倦了工作和妻儿,就这么简单:“我必须画画儿”。如果说这种毫不顾后果和家人感受的冲动举动发生在年轻人身上,倒还可以理解,但出现在一个心智成熟的中年人身上实在令人无法理喻。这是“我”在思特里克兰德身上看到的第一个无法理解的矛盾。使“我”更感惊奇的是,思特里克兰德对人与人之间爱的无视,在这方面,他可以说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被社会道德所不齿。关于这第二个发现,“我”叙述了发生在荷兰画师戴尔克·施特略夫夫妇和斯特里克兰德之间的一连串情事纠葛,斯特里克兰德竟然无视朋友对他的帮助和宽容,拐走了朋友的妻子尔后又抛弃了她,导致她自杀。从毛姆笔下流露出的义愤填膺,我们能够深深地理解,并对斯特里克兰的自私与无情产生深深的厌恶。但是,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斯特里克兰可不会这么想,他说的这段话堪称经典:“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我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为女人除了谈情说爱不会干别的,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们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侣伴这些要求非常讨厌。”可见作者毛姆对女人的刻薄和挖苦是非常认真的。斯特里克兰的这种情形在许多男人身上都存在,只是他们不愿意承认而已,这样的男人往往把婚姻、情欲与爱混为一谈,他们结婚是为了顺应社会的看法,为了要孩子,女人是工具,而不是精神上的伴侣和感情上的寄托。我不知道有多少女性在这种情感的荒漠中迷失,被剥夺了快乐和幸福的权利?我觉得很多的人性悲剧由此产生。
斯特里克兰的情感世界是一片荒漠,而心灵又是一团团生生不息的火,他在人世的大海颠簸流离,冷暖不自知,但是心灵里永远有着一个属于他的灯塔。他是一个怪异的冰与火的结合体。这种结合体要不冰封了自己走向冷酷的死亡,要不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永恒。他期待着一次爆发,他必须燃烧,生命因而才能灿烂。但是“我”、我们怎能理解?可怜又可恨的人在马赛失去了踪影……直到多年后,“我”才获悉他去往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那已是思特里克兰德逝世多年以后的事情。无论如何,我们难以理解那种自我放逐之痛,我们来到这世界,并不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人世间给了我们太多牵绊,人们赞叹鲁滨逊的历险,但是大概没有人愿意将自己与鲁滨逊调换位置。我们是什么?我们必须在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在纷纷纭纭的世事和人际中去找回自己,难以想象除此之外,我们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从何而来。因此,我们不得不抛开对斯特里克兰德形成的一切偏见,尽量感同身受地走进他的内心,走进他的艺术。因此,“我”循着斯特里克兰的足迹,远渡重洋来到了塔希提岛,这远离西方文明的天涯海角,来到了曾经和他生活在一起的土著人们当中。只有在塔希提,“我”才能找到斯特里克兰德留给“我”的第三个谜:他的生命追求之谜。那只有从他的艺术里去寻找。有人这样问过斯特里克兰:“你离开欧洲从来也没有后悔过吗?有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怀念巴黎或伦敦街头的灯火?怀念你的朋友、伙伴?还有我不知道的一些东西,剧院呀、报纸呀、公共马车隆隆走过鹅卵石路的声响?”很久,很久,他一句话也没有说。最后他开口道:“我愿意待在这里,一直到我死。”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里,我的心被拨动了,我似乎能感觉到有一点冰冻的东西在斯特里克兰的心里融化,那种恍如前生今世的虚无隔绝感,那种毅然决然的断绝,在这个追逐灵魂之永生的人身上,终究有着尘世的一点点牵挂,只是他不愿承认。他封闭了自己内心所有的退路,只为了给一种热切疯狂的激情筑就一个大缺口,他自有奔腾不止的灵感来源,只等着毫无顾忌地排放。在塔希提,斯特里克兰德找到了灵魂的故乡,终于获得了平静,他在这里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但是就像所有真正的艺术家一样,他一面创作,一面破坏;另一方面,他又是多么不同,他把最美的留给了自己,命令妻子在他死后将自己毕生最佳的杰作——绘在自己住房四壁的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付之一炬。这是斯特里克兰德给我们的第四个谜。小说通过斯特里克兰德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怪才,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