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要点:
(1)经历负面情绪时引入积极情绪有利于身体健康
(2)相关关系包括哪些情况
(3)职场决策不一定非得深思熟虑,直觉也能派上用场
一、有泪也要有笑
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该如何应对自己负面情绪这个问题,因为除了经历负面情绪本身会让人不愉快外,一些负面情绪的处理方式还有可能会造成身体健康上的影响,比如压抑负面情绪可能会有增加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Mund, & Mitte, 2012)。
很多人都知道,对于负面情绪,我们应该将其表达、抒发出来而不是抑制在自己内心。但除了聚焦于负面情绪本身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思路——在经历负面情绪的同时引入积极情绪。
事实上,积极情绪和负面情绪并不是一条维度上的两个端点,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在同一人身上可以出现两种情绪共存的混合情绪状态。
比如在经历负面情绪时,从一个更积极的角度去解释它,或者在保持负面情绪的同时,去感受和接纳身边能引起积极情绪的事物。
Hershfield, Scheibe, Sims, 和 Carstensen 于2013年在《社会心理学与人格科学》(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上刊登了一篇论文,评估了混合情绪体验与10年内身体健康结果的关系。
研究主要有两个发现:
(1)更高水平的混合情绪体验和更少的身体负面症状相关。
(2)在一个时间段中,人们混合情绪体验水平越高,他们的健康程度在这一时间段内的衰退幅度会越小。
当然,这项研究也存在几个问题:
首先,对于身体健康状况的考察主要依靠参与者的主观反馈而不是客观的医疗诊断报告。虽然主观的健康评价通常也和客观的健康状况有联系,但多少会有偏差存在。
其次,虽然研究发现了混合情绪体验和身体健康之间的联系,但不确定造成这种情况发生的确切生理机制是什么。
另外,目前还不确定混合情绪体验和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会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可能在某些文化背景下混合情绪体验对健康的影响更大、在某些文化背景下影响更小等等。
二、「相关」意味着什么?
「相关关系」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提到的概念之一。很多大家关心的心理学现象其实都可以简化描述成两个或者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比如现在很多人都在强调延迟满足感,潜台词就是延迟满足倾向和学业或者事业发展上存在正相关——延迟满足倾向越强,学业或者事业发展越好(只是举个例子方便理解,不代表心理学主流观点)。
虽然习惯上人们会在研究中把一些变量定为自变量、另一些变量定为因变量,并且在结果部分描述为自变量影响因变量,但很多时候这里表明的只是相关关系。至于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其实现在很多人都会在网上反复强调「相关不等于因果」,但至于「相关」究竟意味着什么很少有人继续展开说。正好前段时间在推上看到一张图可以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来源详见图片右上角。
1.纯属巧合
你最近迷上吃瓜子,越吃越多。你素未谋面的邻居最近迷上吃花生,越吃越多。你吃瓜子的数量会和你邻居吃花生的数量呈正相关,但两者之间没什么关系,纯属巧合。
2.因果关系
「相关不等于因果」并不意味着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完全独立。其实两者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果关系是相关关系,但反之不成立。比如苹果是水果,但一个人提及水果时不一定在指苹果。
3.反向因果
有时候变量间确实存在因果关系,但谁是「因」谁是「果」会和我们预想的相反。比如买豪车的人通常很有钱,但我们知道这是因为人有钱才去买豪车,而不是因为买豪车会让人变得有钱。
4.第三者影响
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可能是由第三者影响造成的。
一种情况是两个变量都是由第三者引起,比如到了夏天,冰激凌销量和游泳馆门票销量都会上升,但这不意味着吃冰激凌会让人想去游泳、或者游泳会让人想吃冰激凌。
另一种情况是两个变量同时指向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属性使得两个变量出现相关关系,但实际互不影响。比如消防员通常是男性,消防员更容易被火烧伤,但这不意味着男性就更容易被火烧伤。
心理学里通常接触相关关系概念的更多是研究人员或者学生,但最近我觉得普通心理学爱好者也应该了解。
一方面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科普文以及科研新闻,不至于将一些「观察到的规律」误解为某种「心理学定理」。
另一方面也能避免平时潜在的、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过分解读。
比如看到自己或他人身上某个缺点时简单粗暴将其与父母的缺点联系起来,并归因于「原生家庭」。(注,谨慎对待因果不代表一定有或者没有因果)
三、职场中直觉的价值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有一本很著名的书叫《思考,快与慢》,里面提到了人的两种思维系统,系统1和系统2。简单来说系统1是凭直觉快思,系统2是谨慎斟酌的慢想。
理论上在职场中深思熟虑更有好处,但前一阵在《经济学人》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提到了几个直觉在职场中的优势:
1.和情绪反应相关的决策通常不容易理性分析,凭感觉可能会更合适,比如判断一个人能否和团队里的其他人融洽合作。
2.通过堆经验可以提高直觉的准确性,而且在一些情景中「优化」过的直觉可以比谨慎判断更准确。文章提到2012年有一项研究,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判断一些名牌包的真假。结果发现,那些拥有至少三个名牌包的人,凭直觉做出判断的准确率比其他人谨慎分析的准确率更高。
3.工作中真正涉及到的大决定其实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各种小决定打交道。如果每一个小决定都要深思熟虑,一天根本撑不下来。所以更合理的做法是用直觉快速将那些小决定过掉。
4.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想太多、过度分析其实反而会弄巧成拙。如果人们在人群中指认某人前先写下对这些人面孔的描述,就更有可能会认错人。
我参加工作这几年的感受和上述提到的几个场景还是比较吻合的,特别是一些时间高度敏感型的业务必须依赖快速、直觉的决策,能留给深入分析的空间并不大。
系统1和系统2之间并不是孰优孰劣的关系,更重要的可能是如何在恰当的时机运用合适的工具。
参考文献:
Hershfield, H. E., Scheibe, S., Sims, T. L., & Carstensen, L. L. (2013). When feeling bad can be good: Mixed emotions benefit physical health across adulthood.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4(1), 54-61.
Mund, M., & Mitte, K. (2012). The costs of r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repressive coping and somatic diseases.Health psychology,31(5), 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