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日记,相信这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只是涉及深浅而已,小学到大学,有好几次写日记的经历,但都没能坚持下来,以至于我一直认为,写日记这事儿,应该跟我没有啥关系了。
不过,转折发生在2018年——我的“自我觉醒之年”。因工作调动,我只身来到新的城市,在陌生的环境里,除却三点一线外,就天天琢磨:到底要怎样,才能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期间看了几本书,其中有两本书回答了这个这个问题。《少有人走的路》让我知道,想达成内心富足的状态,先学会自律,而且是彻底的自律!但光知道要自律,其实也没啥用,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应该不少吧?关键还要知道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自己做到自律?这时,碰巧遇到了29岁那个默默无闻的、挣扎在混沌中找出路的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他找到的方法就是:写日记。
于是,2018年03月初,我写下了自进入社会以来的第一篇日记。一发不可收拾,一不留神,到上周回顾时发现已经写了300天,其中连续不间断的,已经有了130天!我从当初动笔难,无任何东西可写,内容总是重复,到现在渐渐痴迷上了写日记,一天不写觉得生活中少了一些什么,每天睡前不完成这项任务都睡不安稳。平时看到好词好句好文章都会及时摘录到每天的日记中,生活的酸甜苦辣都会用自己的语言记录…….
“写日记”的认知深度决定了我行动的方向,和投入的力度。
一份付出换来一份收获,这300天的坚持,让我意外收获了至少3样相当宝贵的东西:
1、顽强的意志力
专注和坚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其好处远不只是这件事带来的,更大的好处是,这会显著增强前额叶皮层的“活力”,而这里就是我自身的意志力之源。
也就是说,长期坚持“写日记”这件事,事实上增强了我自身抑制冲动的能力,从而让我在其他事情上也表现得更加的自律,比如跑步。
此外,写日记也间接帮我养成了更多的习惯,比如早起、冥想、字帖、阅读......写日记,就像打开了一个盖子,然后各种习惯开始从盒子里汹涌而来!
2、深入的自我洞察
大多数人处在迷茫、焦虑、恐慌、低价值感等负能量中,很大程度就是,理想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没能更好的“相处”罢了。了解和接纳自己,就是自律的起点,也是最终点。
日记,则是了解和接纳“真实的自己”最好不过的工具,正如周国平所说,“日记是岁月的保险柜,是灵魂的密室”。
日记里记录的每一个目标、每一段经历、每一丝情绪、每一次剖析...都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真正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
3、持续的改善和修正
我们常说,人生要多经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经历一下,那就真的只是一个经历而已。
只有对自己的经历进行了总结和反省,甚至有针对性地制定详尽的行动预案之后,此时的经历才能变成我们的宝贵财富——经验!
写日记,相信这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只是涉及深浅而已,我从小就非常讨厌写日记,小学到就业至今,拉稀有好几段写日记的经历,由于内心非常讨厌,都没能坚持下来,所以听说哪个同学有写日记的习惯就不由得佩服他\她。那时,我对写日记的人有这样的印象:家庭教育严格(父母中肯定有小资情调的),个人文学水平高、爱思考,学习成绩一定也很好,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虽然我非常讨厌写日记,但我却着实写过几本日记。
最初是小学的班主任布置记日记作业,定期检查日记,谁还会写些心里话在日记中呢?那时我的日记就像是个光着屁股的娃娃,白开水似的流水账,写不出来就瞎编,对以后写作文编瞎话倒是有帮助。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当时日记本的模样,和现在的没法比,是父亲班上发的记事本,橙色的塑料外皮,十六开。一次交日记作业,为了让日记本平整,我用了电熨斗,第一次知道塑料遇热会熔化,结果我的本子是全班最丑陋的。我对日记的最早记忆也就仅此而已。
上大学就不一样了,新的面孔、新的环境、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全新生活,在孤独时曾经写过日记。这时的日记就变得像穿着开裆裤的娃娃,茶水般的流水账。每学期第一篇日记都是学期计划,还好每次的“雄心壮志”都会实现一大部分。大学开始的生活蛮新鲜的,有好多可以记录的,像军训、晚会、学生活动......但后来便是对一些不满意不满足的发泄,外加感情遭遇,这时生怕别人看到自己的日记。到大三忙的时候就不再写了,快毕业时才打开尘封的日记,读着里面的文字就感到自己当时的幼稚,还有一阵阵苦涩的心痛。青春就在字里行间中溜走,留下的大都是苦痛的回忆。我越来越讨厌日记,我将所有的日记都撕得粉碎。
与其说我非常讨厌日记,不如说我讨厌记录过往的生活,过去的就应该过去了。那些你愿意记住的,不记录下来也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你在心底不愿记起的,即使记录下来也只能给自己带来心痛。毕业时我不仅撕了日记,也撕了信件。在我看来那些过去的事不用记录,当时的感受也不要用文字去唤起,能留在记忆中的固然宝贵,不能留下来的就随它去吧,莫强求! 人生的快乐莫过于忘记。
写了这么久的日记,我的感悟是——写日记是对自己心灵的剖析!
古语日:“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其实,世界上最难的就是自知——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很多“伟人”都不能做到这一点,何况我作为一个普通人。但如果我能学曾国藩,经常理智的,清醒的反思自己,慢慢认识自己还是可以做到的。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活在别人的眼睛里,每个人都会在别人的眼睛中留下或清晰或模糊的影像,这些影像的总和代表了外界对每个人道德情操和能力的判断。敏锐的寻找外在的蛛丝马迹,及时的调整自己,我们才能不骄不躁,在失败中找教训,不断的完善自身核心竞争力,你也就深刻认识了自己。
古语云:自己有几斤几两,自己心里要有点数,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事,不管别人怎么说。我相信每个人只要脚踏实地的做了自己能做的事,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智慧,他的人生将不负韶华,灿烂无比!
守正出奇
20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