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曾写过一首诗,致良知四句教:《四句偈》。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第一句讲的就是心本来的面目是无善无恶的,也就是所谓的赤子之心。这时,人的心就像明镜一样,万物之理照在这面镜子上,都可以展示他的本来面目,如其所是。照出来的并没有改变它本来的真实样貌。并没有将他的真实掩盖,没有把好的变成坏的,把不对的又变成了对的。
第二句就是只要你的意念动了之后受到了外在的干扰,就会有了善有了恶。 不过有了善恶也没有关系,因为此时只是你的一栋了,而还没有行动。再到下一句,你的良知就可以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可以阻止你干那些不好的事。最后改正了,又回到了宁静的状态,又可以找出事物的本来样貌。但是它的前提就是你有良知在先。
上面就是王阳明的观点,但是他的学生王畿也是对此有疑惑:他认为,一个人的心和意是一样的,当心为无善无恶的时候,他的意念也是无善无恶的,而且推到它的知和行也都是一样的,全部都是无善无恶。
而王阳明的另外一个学生钱德洪的观点与他们都不一样:他认为,一个人的本心是无上如何的,但是它被世俗习惯展染了太久后,发现可能已经有了善恶存在,那就要去掉。而他又极其反对王畿的观点:如果什么都是无善无恶的话,那为什么要去学习,为什么要修炼内心呢?
于是他们两人一起去找王阳明,想让老师帮他们解答疑惑。他们找到王阳明,王阳明对他们解释说,他们两个的理解其实是可以合二为一的。如果他们二人结合,两者都取好的地方。那王阳明说到:“悟学更无遗念矣。”他就没有遗憾了。于是他对王畿说,要多自修体,悟透本体才能体现心之功夫。而他对钱德洪提出,需要将本心改变要以行来验证。这就是王阳明对他两个弟子最后的教诲之后。大家都知道他就要在世间到处奔波平叛,造福于民了。
王阳明最后留下话语说:“四句教的四句宗旨不能更改要延续下去。”最终希望能达到无善无恶的境界,而这也是善的最高境界。之后主要就是对王畿所说,不要每天争论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要落实下来,如果一直这样的话,就会落空,也没有任何意义了。其实,钱德洪与王畿二人。说的都有道理,二者相辅相成也就会达到一种境界—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