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现在,开始教授瑜伽。
想象自己来到帕坦伽利的讲堂。大德以“现在,开始教授瑜伽”开场,然后是一段沉默。这个时候,我会满怀欣喜和期待,调整好呼吸、坐姿和精神状态,准备好悉心倾听大师的教导。
所以,尽管此句是来自老师的开始语。但对于读者来说,所引起的反应应该是自省或自问,“我准备好了(吗)?”。更深入的,“我为什么来到这里?”、“我准备了什么?”。
“我为什么会来到这里?”“我为什么会打开这本书研读?”
在此前,我读过古印度的奥义书,博伽梵歌,摩诃婆罗多等典籍,但从没有想到读瑜伽经。现在想来,之前更多的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学习了解古印度先哲的思想。
18年,能够走到瑜伽经的门前,完全是因为一年多来的瑜伽练习和半年多的冥想实践。习练过程中,从形式到内在逐渐的内化,慢慢的对身心的一致的感受越来越深入,也就开始希望在理论上更深刻的做学习。
机缘巧合,看到了瑜伽经,尽管短短196句,但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宝库,有着取之不竭的能量。所以,定下心来,希望一句一句的去研读、思考和实证先贤们留下的指导。
“我准备了什么?”
首先一个是清晰的目标。我希望借助瑜伽的习练,完成对原生自我的突破、解构,进而重塑。
其次是对自己的自律的信心,在过去一年中,从作息、健身、瑜伽体式、跑步、学习等严格要求自己,简化生活,简化需求,让自己的内外环境变得单纯,使自己有机会专注的进行习练。
第三是知识和经验的储备,表面上看,瑜伽体式的练习不过一年多,冥想还不到半年。实际上,这是过去三十年的积累的结果。二三十年前阅读佛经、奥义书,这么多年来持续的关注,到了现在算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现在,我准备好了。”
每次冥想前,我会给自己这个暗示。
安住当下,回到自我。
一月三日
—-
(续)
现在,具体的课程即将开始。我们需要为此做好准备。如何准备呢?
那就是“放下、放松”。
放下过去与未来。
既往不念。对于已经发生过的,过去的种种事情,此时此刻不再忆念,不再纠缠。
未来不想。对于还未发生的事情,无论是会发生还是不会发生,都不去张望,不做陷入。
让意识抛弃过去与未来的虚幻,回归到当下的生命状态,回归到实在本身。
放下身外世界,心内欲求。
此时此刻,你无需去关心世界发生了什么,无需去想身外与己有关、无关的各种事情。将意识放到自己,只关注你自己的身心。
你会看到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要执着于它们,看它起,看它灭,如同你看云彩一样即可。各种心内所见所感,均是妄念,虚幻泡影,只不过是你各种欲求的外化。
你有多久没有去感受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心里,是不是一直向外看,向外求?如果你自己的身心,你都不去觉知它、感受它。还有谁会?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当下身心的状态。
然后是放松身体,去感受身体每个部位的自然状态。双腿盘坐,腰背挺直,双肩自然下沉,头部放松,脸部放松。
我自己的习惯是,此时,会做三个深长的呼吸,让自己进入宁静的状态。
初学者,可以选择安静的环境,空暇的时间段,通过外在来辅助内在的放松。进阶者,可以随遇而安,不受环境的拘束。高阶者,无论行住坐卧,已经可以时刻保持“活在当下”的状态中了。
刚开始,许多人只能几分钟、几十分钟处于当下的状态,经过精进修习,未来可期时刻处于当下的状态。
所以,对于瑜伽而言,这个准备,其实就契合瑜伽所要达到的最终的状态,开始就是终点。
身心难以安宁?
没关系,接下来,帕坦伽利将循循善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