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居伊·德波》(Critical Lives传记系列)
[英]安迪·梅里菲尔德著,赵柔柔、崔晓红译
北大培文出品,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历史上总有一些人和同时代的人不一样,他们的思想过于猛烈地动摇了已知的一切,以致要过很长时间才会逐渐被理解,被接受,同时也就开始了被回收、被招安、被规训的过程。比如德波常提到的维庸、萨德、洛特雷阿蒙即如此,德波自己亦如此。
德波是谁?他自己根据媒体的命名,整理了一份蔚为壮观的清单:“策划者、虚无主义者、伪哲学家、教皇般一贯正确的人、孤僻之人、导师、催眠师、信奉自我的宗教狂、恶魔、幕后黑手、被诅咒的灵魂、激进主义的公开信徒、精神领袖、疯狂的施虐者、愤世嫉俗者、卑鄙的梅菲斯特、蛊惑者、可怕的扰乱者”。当然,这还不是全部,尤其是他没能看到他死后媒体给他贴上的更多自相矛盾、混乱不堪的标签。
去年,当一些美国大学试图收购德波的手稿时,法国文化部宣称,这是“国家宝藏”,因此要竭力阻止出境。为了筹到抢购这批手稿所需的资金,法国国家图书馆随即组织了一场募捐晚宴,邀请了两百多个大资本家之类的社会名流出席,现场还展出了德波《景观社会》的部分手稿。不过,这个事件虽然以喜剧开始,却以悲剧结束:这场晚宴最终只收到十八万欧元的捐助,大约仅占所需款项的十分之一。看来,德波的手稿不仅成为他毕生揭露、批判的商品,而且是商品中的奢侈品,德波自然也就成为官方承认的伟人,不再是他自己宣称的“一个土匪”,哪天像伏尔泰、雨果、马尔罗、大仲马等这些他绝不会喜欢的人一样搬入先贤祠,也并非不可能。“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我们怎么也难以排遣一种时空乱码的荒诞感。
德波作为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建者,对现代社会做出过深刻的分析和彻底的批判,其思想震撼性地冲击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不过,他的著述其实并不多,几本薄薄的书,还有几部画面支离破碎的电影,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比大多数写作的人写得少,但是我比大多数喝酒的人喝得多。”他的全部作品中最著名、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景观社会》,这也确实是他的代表作。这本1967年出版的论著直接影响了1968年5月的学生运动,当时不仅巴黎的校园,就连许多边远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涂满了从此书中摘抄的语录,与格瓦拉语录、毛泽东语录混杂在一起。德波自己也曾以挑衅的姿态说,《景观社会》是一本没有缺点的书,所以在以后的多次再版中,他连一个标点符号也没有修改。
《景观社会》由221篇“短小、奇异、优美的短论”构成,像尼采的警句,像洛特雷阿蒙的《诗》,尤其是其中大量参照了马克思的一些基本思想,例如有关意识形态、异化、物化、商品拜物教的思想。全书开篇第一句“现代生产条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全部生活,表现为庞大的景观堆积”,就是改写自《资本论》首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这种性质的改写,也是德波和情境主义者从洛特雷阿蒙那里学来的,他们称之为“易轨”,是他们最常用的写作方式之一。此处的“易轨”最主要的变化就是“景观”一词替换了“商品”。显然,就像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而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一样,德波要通过分析景观来揭露现代社会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