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养孩子之初,我挺喜欢大J小D的,她的理论、她推荐的绘本我都追过。可追着追着我就觉得不太对劲了。她所谓的“爱”里,包含了太多的条件,让我觉得这种“爱”非常不纯粹。
所以在育儿的道路上,也就跟她渐行渐远了。跟她相比,我更喜欢尹建莉、孙瑞雪的育儿理念,因为当我把那份理念用在自己身上时,我会感觉前所未有得舒服。
但昨天,我又看到了有别的公号在推大J小D的文章,讲得就是“共情”这个话题。
大J她讲了三点:允许孩子发泄、帮助孩子平复情绪、回顾刚刚发生了什么。
看似非常人性有道理,但其实跟共情根本不沾边,一些似是而非的话说起来容易,但真的实施起来,孩子并不一定买单。
因为我正在上心理学实践课程,所以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共情”这个话题。
真正的共情,是我对你的感觉感同身受,我因为感受到了你的感受而不自觉地以你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地为你着想。
在共情的过程中是没有任何干预行为的,我尊重当下发生的一切,只是陪着,感受着你的感受,直到你的情绪自然而然地过去。这种心心相连的陪伴就是共情。
我记得自己最近的一次共情是对自己老公,就是有那么一瞬间,我突然看到了他的孤独,那份独自承担生活却没人理解的孤单,让我觉得特别心疼,我虽然一直在他身边,却从未真正看到过他的内心。
那一瞬间我看到了,我在咨询室里哭得不能自已,那份孤独带来的悲伤很大一部分是我老公的。
而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能感他所感、想他所想,我不再像过去那样要求他为我做些什么。相反,因为看到了他的不容易,我会主动替他做些什么,好让他轻松一些。
更远一些,心理学课上的同期学员因为巨大的痛苦而哭得声嘶力竭,自己在旁边就被那种痛苦感染了,然后自发出来的一种心疼围绕着我,让我的内心也很难过。那时就感受到了心与心的相遇。
这才是真正的共情,在共情里不会去想着干涉别人,不会在别人情绪过后讲一些似是而非的大道理。
所以回头再看大J的论调,其实完全站不住脚。
允许发泄情绪那是自然的,可是情绪无需助其平复,情绪有自己的起落节奏,任何人为的“帮助”都是一种打扰,实际上是堵截了情绪的流通。
我记得她还说过,在陪伴孩子发泄的过程中,家长的情绪必须是平静的。
其实结合我的两次共情体验来说,我们在陪伴对方的过程中,是不可能做到心里波澜不惊的,相反我们内心是非常受触动的。
所以大J的那种“平静”,其实并非真正的平静,那更多的是情感的隔离。
我记得大J分享她的育儿经历时讲到过,她在教育小D的时候,曾让女儿哭得逼得邻居报了警。
如果真的懂孩子,又怎么会让孩子哭到让别人以为孩子是在受虐待呢?
就是这么一个因育儿问题能被警察找上门的大J,却能在国内的育儿圈子里混得风生水起,真的是一种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