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子
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显然是随着佛教而传入我国的。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 ,所以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电影《黄飞鸿》系列就有精彩的舞狮表演。黄师父所舞的狮子在锣鼓的配合下,把狮子的站、走、跑、跳、眨眼、张嘴、搔痒、抖毛等动作表现得活灵活现,把狮子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我家乡的舞狮却与此不同。首先,狮子不及黄师父所舞的狮子精致。硬纸压成的狮头模型,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油彩,狮子张着血盆大口,额头上有一个“王”字,或者是其他看不懂的花纹。红色的棕绳做成的鬣毛,倒也威风凛凛。一床花被算是狮子的身体,无毛,但有一条外露的、硕大的脊椎骨(我们叫背龙骨。我觉得这个叫法很形象贴切,背,指明了部位;龙骨,起支架作用。),连着一束荨麻绳做成的尾巴,也染成红色。两个人舞狮,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腿上也无毛,露出舞狮人自己的衣裤。这狮子略显得寒酸些。
其次,配合狮子表演的锣鼓班子阵容强大。一人司鼓,鼓统率五音,头钹、小锣跟鼓点走。二钹又叫间钹,发音在头钹的间隙中。头钹和间跋要密切配合,头钹要留足够的空隙让间跋进。头钹跟鼓走,稍微容易点,间钹难打,我们湾里能够打到间钹的也就几个人。我没有音乐细胞,只会打小锣。小锣也是跟鼓走,最容易打,“当当当”跟着打就是了。大锣一般是未一个音符,所以又叫“煞大锣”。大锣敲击发出的声音类似“宽”。一套完整的响器班子还会有喇叭,通常是两个,有的还有一只唢呐(我们叫滴搭子),此外二胡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么一些乐器,统称后台。我们那里有一句这样的话“甲押司湾里的后台”。押司湾,是文冲村一罗姓湾村,又称押司湾,估计是过去出了一个官至押司的人物。其实,押司是一个很小的官,宋江就做过押司,人称“宋押司”。不过,在那穷乡僻壤,连出一个押司,在当地估计也是一件轰动的大事啊!单一个后台就这么复杂,可想而知,这样的舞狮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敢说,你们再也见不到我家乡这样精彩的舞狮了。家乡的舞狮没有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是一大损失。
舞狮开始了。首先是开台锣鼓,后台“将当将当”一阵忙活。舞狮人出场,舞狮子头的脱光了上衣,不管外面是多么冷的天气一样要光了上身。家乡的舞狮只在春节期间才舞,那时候的冬天一般苦寒天气居多。舞狮子尾的也脱得只剩衫衣衫裤。两人腰间都捆了“手服子”(黑色布带)。引狮人,我们叫“切狮”(因为最后人总要战胜狮子,“切”了狮子脑袋,所以叫“切狮”)。切狮一般也是光了上身,腰捆黑色“手服子“,头扎红色捆带,手持一齐眉棍。三通锣鼓后,喇叭也响了三回,切狮吹着口哨,迈着桩步(专业术语,极有特点的步阀)带狮子出场。狮子摇头晃脑,脖子上的鬣毛甩成一个浑圆。舞狮尾的弓了背,双手捏了狮被扇动,扇得“狮狮生风”。狮子出场一般是十分精彩的,后台锣鼓也是异常急促。切狮带着狮子绕场一周,然后左一棍,“哟候!”大吼一声;右一棍,“哟候!”大吼一声。立定,左手一拔,狮子倒地,翻一个全滚,再跃起,狮头扑向切狮面门,切狮右一挥,同时嘴里“嘢嘿”大喊一声。狮子又倒地,耒阳人喊“嘢嘿“时一般有一下文:好胆大,敢来惹我!
狮子倒地后,人狮第一回合的搏斗算是结束了,人取得暂时胜利。狮子元气大伤,匍匐在地上喘息,狮嘴从左至右,又从右至左扣地,这个叫“狮子磨草”。切狮也借此机会喘气,但双目圆睁(切狮最佳人选是眼大、鼓圆,个高,我湾里芳华叔就是一个优秀的切狮),怒视狮子。
狮子喘息一阵后,元气恢复,又趾高气扬来挑衅切狮,于是人狮第二轮搏斗开始。此期间,狮子呷半棍、呷全棍,切狮没了棍,徒手又一次将狮子击倒。人狮再一次双双喘息,此期间狮子会作出消化棍子的动作,叫“狮子缩颈”,还有狮子挠痒、捉虱子。这时候切狮也会翻一个筋斗到后台喝茶休息(当然,后台并不是在后面,只不过在正厅屋靠里头摆一张八仙桌,一帮打响器的围坐奏乐)。场上没了切狮,狮子唱独角戏,这时候往往是考验两个舞狮人的默契程度了。舞得好,动作逼真,往往逗得观众哈哈大笑。农村人不兴鼓掌,于是用串串鞭炮炸响,代替了掌声。
狮子在场上表演得差不多了,会发出一声胡哨,算是一个暗号,切狮再次上场,人狮继搏斗。这时更为凶险,狮子会将人呷入腹中,切狮只留一条腿在外面。我小时候看到这一幕时心口都提到嗓子眼了,那狮子的血盆大嘴委实可怕,我们都替切狮担心。好在没几秒中, 狮子又吐出了切狮,切狮立定脚跟,稳了桩步喘息。稍后,后台锣鼓雨点般密集,切狮鼓起精神,捉了狮头,用拳头作势砸狮头,几个跃步将狮子扯到了后台,舞狮头的露出了脑袋,舞狮尾的也钻了出来,人狮大战最终以人的英勇顽强、浴血苦斗战胜狮子而告终。
但舞狮表演并没有结束,马上就有人用嘴叼了一张八仙桌放场中间,舞狮团队的除了打响器的外,其余的会排着队从桌上一一跳过。通常,两轮跳完后会增加难度,会有人跨过桌子,就像我们小时候玩“跳山羊”一样。还有的在桌上一方的正中竖一把尖刀,人从上面飞扑过去,这极其危险,但我从未见发生什么意外。还有更技术活的,倒立了身子,用双手代替脚绕桌上行走,我们叫“手行路”(我湾村小雄古就是这方面的高手)。有时两个人一起“行”,比赛看谁“行”得快。这些功夫一一表演完了后,又会有人上来跳桌角,四个角依次跳到,有点类似鞍马的一个动作。最后,还是把桌上用嘴叼了回去,但表演仍然没完,这次轮到兵器上场了。短剑、梭标、大刀、棍、大杷、钢叉一一亮相,当然,也有打拳,赤手空拳,打得作古认真,我们怎么也看不出名道。大人们却在一旁叫好,真不知好在哪里?据说,打拳的往往都是他们那些表演的最厉害的师父。
如此这般折腾,一场民间舞狮总算结束了。锣鼓换一个调,村里的掌灯人提了马灯,带了狮子在正厅屋“讲了礼”(狮子对正厅屋的列祖列宗非常灵动雄健舞动),然后挨家挨户去“窜屋”,即从前门进、在屋主灶边狮子又“讲礼”,接着从后门出。主人家会在门口放鞭炮迎接,还会塞给掌灯人一个红包。最后,整个湾村的屋都“窜”完了,湾村的掌灯人送狮队出湾,在湾村的码头下把马灯交给舞狮团队的掌灯人,同时交付的还有表演的大红包和各家各户给的小红包。宾主互贺好话,然后挥手作别。狮队去下一湾村,如果不想进湾,通常到了该湾村管辖的地界就息了锣鼓,悄悄而过。
狮队的表演一般都是先一年下个“片子”的,即事先联系好的,人家愿意出钱酬劳。也有没下“片子”的,狮队进湾村,照例会有人放鞭炮接,先带狮子到正厅层“讲礼”。这时候,可能会“窜屋”,湾里的人商量是否留狮子表演。如果留,要立刻商量出钱的事,然后接狮子、马灯放桌上;不留,“讲完礼”即把狮子、马灯放地上,也可以即刻送狮子出湾村。
可是,这都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些,我们的下一代,基本上不可能见到这样的舞狮了。2009年,我在老家过年,村里几个年轻人鼓动舞狮,我们凑了一千多元,连夜赶往衡阳购置狮头、狮被等器具,在大年三十终于弄成了一个狮子,紧急操练了一下,大年初一狮子给全湾村“窜”了屋,还表演了一场。虽然,无法和过去老一辈的表演相比。可也让许多年轻人大开眼界,他们说,生平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狮子。可是,也有一些人说长道短,说人家都抓紧赚钱,只有一些冒下落的人才做这样无聊的事。
我深深叹了口气,我们失去的不是传统,是人心啦!人心变了,社会才会变,一切都变得淡而无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