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欢迎来到清谷间,今天来聊一聊情绪低落。
我们当中有很多的人在这一辈子中都会经历情绪的低谷。曾经在ted演讲中,听过一份调查报告说每个人的一生中平均有3-4次。那么我们平时都是如何调节这些情绪的呢?通常,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要振作起来啊!赶紧从这个灰心丧气的状态里出来,这是我们常做的事儿。我们急切的想要终止痛苦的体验。
很遗憾的是,这个方法或许在我们上一代人那里起效还算可以,在我们这一代好像效果不明显,那么现在层出不穷的抑郁越来越年轻化到小学生了后,这个情绪低落的问题,好像并没有那么简单。听一位学习家庭教育的朋友说,老师讲了一个案例,孩子的精神状态很差,诊断为抑郁且有自杀倾向,带去看医生,家长问医生的第一句话是:医生啊,我孩子这情况,影响考试不?
家长觉得,整天挺忙的,没时间处理的情绪情感,而不愿意看的,都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了。“踢猫效应”很好的说明,一些小事情的情绪积累下,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情感洼池,父母双方不愿意去看的痛苦感受都会流向此处。这是一个时代共性,我们每一个家庭都在经历这个考验。我们的上一代人挺忙的,忙着为自己的孩子创造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很多情感的流动,还有背井离乡下的情感的中断。然后就遇到了这个快速迭代的时期,这样的社会背景,又焦虑重重。而问题的出现,是在唤醒着我们有些珍贵的部分需要被看见了。
是的,每一个父母不愿意面对的那部分,孩子都能感受到,然后会以各种问题提示父母有些问题不能逃避,不能拖延,要面对。有位朋友和老婆矛盾离婚了,孩子由他抚养,孩子还挺小,不太会说话,夜里会大哭,经过一些心理学的方法找到了孩子大哭的原因就是和他们俩离婚这事儿有关。虽然孩子很小,但家里的气场、氛围,不会说话,但能感受得到。孩子一半来自爸爸、一半来自妈妈,所以当爸妈不合的时候,孩子会生病等等,然后父母齐心合力照顾孩子就不吵架了,这种现象比较常见。你永远不要小看一个孩子对父母的爱,如果生病唤不醒,那下一步可能会是生命。
如果情绪低落,沮丧,无法自己调节,记得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要振作起来没有错,关键还是自己的感受,想开了还是没有想开。有些可以暂时的绕过去暂时不看,有些好像不行,比如面对孩子,面对现实的生活。躲,路会越走越窄,面对,会有短暂痛苦,路是越走越宽的。愿各位朋友们都能拥有与自己情绪感受和平共处的能力。没有强撑、忽视、屏蔽、对抗和排斥,而是既不接受,也不排斥;既不夸大,也不贬低;既不看得过重,也不看得过轻;而是能与它们和平共处,然后生出智慧,化解生活中的困境。祝福!
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