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四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从本章开始,老子转从物理的境界来辩道,与十三章所讲,因物理世界的情物,而困扰于世俗的宠辱,从而生起得失之心。并以此进一步了解到宠辱的发生原因,都是因为我们“有身之累”而来,也就是个人利益的得失而来。与本章老子开始讲道,看似没有关系,但隐约之间还是有脉络可循。

从上一章的“有”到本章首先提出了一个听不见、看不到、摸不着,而又混元一体的东西——空无。之所以用眼、耳、手三个感观来形容,那是因为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这是我们感知物理世界最基本的方法。这个东西太玄妙了,要说它是物吧,在我们的物理世界中,看不到、听不到也摸不到;要说其不是物吧,但它又确实存在。所以老子就对这种确实存在,但我们又无法感知到的东西给命了个名字:看不见的就叫夷;听不到的就叫希;摸不着的就叫微。这三种状态看似不同,但又似同一个东西,所以混合概略描述。

它既没有方位,没有明暗之分,也没有形状,可以说我们这个物理世界中没有任何一种物质可以用来比拟的,但老子却观察到它里面绵绵不绝的能量,它模模糊糊,似存非存,用语言无法表述清楚,所以只能去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于这个东西,老子一直想找到它的起点,但怎么也看不到起点;想找到终点,却也怎么也找不到终点,可以说是无始无终。

只有能执守这个亘古存在的道,并能学习其特征和规律,那在我们现在社会中就能应用自如。如果能悟出这亘古存在的道,这就是所谓的悟道、明道了。

道的空无状态或特点,虽然不是我们人类现有的能力所能够感知到的,但我们若能从人类的这个维度和层面去研究或遵循,这个亘古存在的道的运动规律,那么我们就可以按照这个规律来解决我们人类今天所遇到的所有事情和问题。

就如唐太宗在魏征去世后,曾惋惜地对梁公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也就是告诉我们要多读史书,多学习正史,了解历史朝代更替、发展兴衰、人物思想等,从中可能找出其规律,为我们今天现在社会中不管是做事,还是处事,都能够有很好的启示和警醒的作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原文 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1】。此三者不可致诘【2】,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3...
    李姐有解药阅读 4,496评论 4 8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
    幸福小猪阅读 407评论 1 8
  • 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 第三节 复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
    清风8351阅读 493评论 0 16
  •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
    李问寸阅读 718评论 5 26
  • 道德经第十四章 原文:视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抟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
    套马地汉纸阅读 77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