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名为《我为什么不建议你用碎片化时间读书》的文章,它讲述了一个很多现代人在做的事情,即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
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大家都想尽可能多的学习更多知识来充实自己,这也就是碎片化学习兴起的原因。但是不同的知识,学习方法也是不同的。
就读书这件事情来说,如果你喜欢读的是那些网络快餐文学,那用碎片时间阅读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像悬疑,修仙,玄幻等网络文学由于内容简单,过于表面化。因此阅读起来非常快,不需要过多的思考。
如果你阅读的是有关个人成长、个人管理、职场、心理等科普或者技能书籍,那么尽量不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在读这些书的时候,它需要读者保持专注并且阅读时间保持一定的长度,而不是每次只看几百字。这样的话,本来完整的知识也被碎片化了。
一个完整且高效的读书过程应该是一个闭环系统。
读书——思考——重复阅读
读书分为输入和沉淀两个过程,其中输入的过程适合在完整的时间段进行,而沉淀的过程可以在零碎时间进行。
输入即阅读,沉淀则是读书以后对内容进行整理,消化和吸收。
如果想让读的书为我们所用,那么沉淀这个过程就要占到整个过程的百分之七十,甚至更高。 读十本书却不思考远远不如读一本书思考十遍对一个人有用。
在阅读的过程中,大脑会自动记住一些它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都是表面化的。
如果想深刻体会书中作者讲诉的道理或者精神,只靠大脑主动记忆或者领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那就需要大脑被动的去获得这些真正有用的知识。
大脑的被动就是我们自身的主动,即我们需要主动的去思考,去体会所读内容的深层含义。 当我们在坐地铁或者坐公交,在闭目养神的时候,都可以进行这个主动思考的过程。
有时也会有这种情况,即你所读的书它的内容本身或许对你并没有用。但是它可以作为一个引子,也可以称之为催化剂。当你需要一个新的创意或者需要处理一件事情时,你读过的某个内容可能就会跃然纸上,它会在你原有思考的基础上帮你激发出一个新的点子。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和读书一样,只有自己多思考,东北话叫自己琢磨琢磨、寻思寻思。只有这样,才能理解生活中很多事情的真谛,也才能掌握生活的智慧。
孔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学习和思考必须结合才能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