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概念的几个要素:
- 核心用户:产品目标用户中最重要的用户是谁,表达为一个抽象的人群。
- 刚性需求:Ta们碰到最痛的痛点是什么。
- 典型场景:这些痛点最常出现在怎样的生活、工作情况下。
-
竞争优势:相对已有方案,有什么突出优势。
产品概念的几个要素
产品是解决某个问题的东西
- 某个:任何一个产品都没法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在产品早期,要有针对性地满足某些用户的某些需求,要有明确定位。大包大揽是产品成功以后的结果,不是一开始的做法。
- 问题:理想与现实有差距,人们想缩小甚至消除这个差距,就会产生各种问题,用产品经理的话来说,就是有了用户需求场景。
-
东西:指有形的实物或无形的服务,一般是一个有目标的解决方案,包括常说的产品、功能、特性、服务、流程等。
解决某个问题的东西
用户、需求、场景
- 用户:这个问题是谁的问题。
- 需求: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 场景:用户在什么情况,以及何时何地碰到这个问题。
产品与用户的关系角度
- 单点用户型产品:手机天气预报,计算器
- 单边用户型产品::电话是单边用户,一个用户有电话没有意义。
- 多边用户型产品:淘宝,卖家,买家,淘宝平台
核心用户,目标用户,潜在用户,种子用户。
需求真伪判断
我们要对需求的真伪做一个判断。经常听到用户说的可能都是一些伪需求,比如用户说“我希望能做到每天早起锻炼身体,你这个App能不能每天提醒我”,你真的做给他了,他可能懒得用,如果用户有心要锻炼,这是个闹钟可以解决的问题,如果无心,再提醒也白搭。
产品周期
产品属于新兴的还是成熟的,对应着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初创期、爆发期、平台期、衰退期。简单地说,是“从0到1”和“从1到N”的区别。
产品经理特质
产品经理必须摆脱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即具备同理心。不迷恋指手画脚的感觉,每个用户都是没有开启上帝模式的产品经理。
- 要有大局观
- 热爱生活,好奇心
- 理想主义,完美主义,追求细节
- 善于沟通,团队精神
- 抗压,自我激励,情绪调节
输出比输入更重要
“做过什么”是指“输出”而不是“输入”。诸如看过什么书,平时逛什么网站等,都是输入,而写过一些言之有物的文章或心得体会的笔记,做过一些哪怕很小的Demo,都算输出。
我有时认为,仅仅是输入,没有输出,感觉什么都没做一样。看过的书,没多久就忘记了。如果写点什么心得体会等总结的东西,就会我曾经留下了看过这本书的痕迹。
产品的主次之分
任何产品的用户都是多种多样的,但又的确有主次之分,因此,不要为了次要用户的需求干扰核心用户。当然,满足好核心用户之余去照顾次要用户则另当别论。
需求类型
需求类型有: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应不应该会为核心用户做一些兴奋需求吗?
满足需求其实有三种办法:提高现实、降低期望、转移需求。
需求的三种深度
- 观点和行为,表面能听到、能看到的东西,一般是通过用户怎么说,怎么做直接表现出来,如果只做到这个层次,是做不好产品经理的。
- 目标和动机,用户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
- 人性和价值观,最底层的需求,是最稳定的需求;
移动时代更看重场景
曾几何时,产品经理们经常只说“用户”和“需求”,但这几年,越来越多提到“场景”,这背后有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互联网从PC时代过渡到了移动时代。
与PC产品更正式、更侧重工作场景相比,移动产品更随意、更侧重娱乐或生活场景。
用一句话描述你的产品
用一句话描述你的产品:你为了什么人的什么需求,做了什么东西?
用户类型角度
- 企业vs个人
- 群体vs个体
- 工作vs生活
- 男人vs女人
工作为了赚钱,是渠道,是投资,是积累;生活需要花钱,是零售,是消费,是消耗。于是,我又想到一个新的角度:男人vs女人,2B像男人,2C像女人,男人在乎目的与结果,女人在乎过程与感受。
产品形态角度
BS结构:Browser-Server
CS结构:Client-Server
竞品分析
用不同的产品功能解决同样的用户需求”,这叫“替代品”。
竞品分析不应该单单停留在对“产品功能”的分析上,还可以去寻找你这个功能背后要满足的“用户需求”,能解决同样“用户需求”的其他解决方案,也是竞品。这种分析,会给产品带来新思路、新方向。
用同样的产品功能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
手机上的所有产品都是竞品,竞争的是用户仅有的那点时间。
产品的唤起点
到底什么场景更典型?可以通过有没有“唤起点”来判断。在某种情景下、某时某刻,用户能想到,最好是能第一个想到你的产品。这个时刻就是产品的唤起点。
工作日的10点多,很多IT民工都开始发愁中午吃什么,这时候,就唤起了“饿了么”、“美团”、“大众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