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咏流传》第五季收官之作的舞台上,蒙古族青年歌手乌兰图雅,一袭丹枫似火的服饰,英姿飒爽,独具韵味。
她以一曲《蝶恋花·出塞》,把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笔下的塞外荒漠,那种边塞独有的异域风光再次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三百多年前画角声中频频奔跑的骏马,与古老丹枫树的浪漫相逢。
乌兰图雅的歌声,婉约中带有豪放,辽阔悠扬、百转愁肠、恢宏大气,再配上纳兰的精美诗词,一幅塞北大漠金戈铁马、昭君出塞、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凄美画卷拉开帷幕………
纳兰词里的秋天,唯美而伤感,美得令人心醉,冷得令人心碎。
遇见纳兰,许是因为“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许是因为“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许是因为“当时只道是寻常”。
无论哪一种遇见,都那么美,让人感伤,让人眷恋。
提到塞外诗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或是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或是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是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或是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亦或是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从古至今,边塞诗歌极多,而唐代无疑是边塞诗的顶峰,宋代偶有佳做,而宋代之后,边塞诗词,就鲜有佳作了。
然而,南宋灭亡近四百年后,到了清代,纳兰容若横空出世,在短短三十年的生命中,再次将词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纳兰的《蝶恋花·出塞》,新颖、独特,完全比肩唐宋名家,不愧为一首佳作。
纳兰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纳兰的词用情很深,不论是爱情词、友情词,还是怀古词,都发自肺腑,出自一颗炽热的心。
王国维评价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他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写真感情、真景物,便是他推崇的“境界”二字。
这首词是纳兰性德于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八月奉命与副统郎谈等出塞远赴梭龙途中所作,词人时年二十八岁。
《蝶恋花·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清•纳兰性德
赏析
这首小词通过对塞外古战场的描写,抒发了对历代兴亡和历史变迁的感慨。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塞外古战场的荒凉景象。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词上片的意思是从古至今江山兴亡都无定数,眼前仿佛战角吹响烽烟滚滚战马驰骋来来去去。
黄沙遮日满目荒凉又能与谁说?只有萧瑟的秋风吹拂着枯老鲜红的枫树。
无定据:没有一定。宋代毛开《渔家傲·次丹阳忆故人》词:“可忍归期无定据,天涯已听边鸿度。”
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因表面有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帝王出巡,亦用以报警戒严。
牧马:指古代作战用的战马.
谁可语:有谁来和我一起谈谈。
“今古河山无定据”,是说从古至今,政权更迭,江山轮回,兴替衰亡,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而该句将词人的“出塞”放在这样广阔的历史空间中来写,自会给读者留下不一般的感受。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颇具动感,既是写实,突出边塞风物的卓异,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又像虚写,如同历史上无数纷争的一个缩影,让人想象塞外仍是战争频仍。
该句为词人下面的叙事创设特殊的背景,并借此揭示事件的悲剧意蕴。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二句仍用描写,放眼望去,整个塞北,平沙万里,荒漠凄凉,连个说话的人也很难找到。
西风飒飒,只有那几株枫树,又一次被吹红了叶子。使人联想起为争夺这块土地鏖战厮杀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象。
这些红叶,又一次把人带进了对历史的回忆,加深了作品的纵深的历史感。
词的下片抒情,写自己出塞的感触。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词下片的意思是从前愁苦凄滚的往事无穷无尽,金戈铁马之地,却是当年昭君舍身求和的路。
曾经的一往情深有多深呢?犹如夕阳余辉照射下,深山之中的绵绵秋雨。
从前幽怨:过去各民族、各部族间的战事。
铁马金戈:形容威武雄壮的士兵和战马。代指战事.兵事。
青冢:长遍荒草的坟墓。这里指指王昭君墓,相传冢上草色常青,故名。杜甫《咏怀古迹》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往情深深几许:化用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句意。几许:多少。
“从前幽怨应无数”,当年昭君出塞时一定是“幽怨无数”吧!但从后来的情形推想,这“幽怨”则是横无际涯,深不见底。
“铁马金戈”,让人想到的是英雄建功立业的豪情,但又有谁知晓与这豪情并置的竟是昭君无尽的“幽怨”啊!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两种景致,两种风格,反差之大,让善良的心灵何其痛哉!这不正是“谁可语?”的原因吗?
若把历史比为一部长卷的话,那“铁马金戈”的场景只是其中的插页,而“青冢黄昏路”的悲凉却浸透着整个书卷。而词人的这种感受又是如何传达的呢?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一问一答,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沉痛至极。
“深山夕照”已经让人感觉悲凉,而“深秋暮雨”则程度更重。意象递进叠加,既深化昭君“幽怨”的表达,也让读者感受词人渐趋悲凉以至不堪悲凉之苦。如此以景结情,含蓄隽永。
汉元帝时,昭君奉旨出塞和番,在她的沟通和调和下,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六十年。
她死后就葬在胡地,因其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所以昭君墓又被称为“青冢”。
杜甫有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纳兰由青冢想到王昭君,问她说:“曾经的一往情深能有多深,是否深似这山中的夕阳与深秋的苦雨呢。”
作为康熙帝的贴身侍卫,作者经常要随圣驾出巡,所以他的心中也充满了报国之心,但他显然不想通过“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方式来成就自己的理想抱负,所以在尾句中作者又恢复了多情的本色,他以景语结束,将自己的无限深情都融入到无言的景物之中,在这其中,既包含了豪放,又充满了柔情,甚至我们还会体味到些许的凄凉与无奈。
这首词通过诗人“出塞”所见,描绘了眼前荒凉的和平景象,回顾历史,总结出战争与和平两种情况,是对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的规律性概括。因此毛泽东批注:“看出兴亡”,肯定了这首词的思想意义。
谢章铤在《赌棋山庄词话》中曾说过:“长短调并工者,难矣哉。国朝其惟竹垞、迦陵、容若乎。竹垞以学胜,迦陵以才胜,容若以情胜。”而读完作者这首词风苍凉慷慨的词作,可以得知谢氏此言不虚。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