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回潮州,意外发现了童年喜欢吃的麦芽糖,虽然只是口感相似,而形状大为不同,但还是让回忆过足了一把瘾。
记忆中麦芽糖是在每天下午四五点的时候随着同一个大叔敲响一面破铜锣发出声响,附带吆喝登场的。
在巷子里玩耍的小伙伴们听到响声后纷纷跑回家中,潜伏在家中的小伙伴们也应声而动,迅速跑出家门,手里无一例外拿着废牙膏壳,破了锅底的锅,或者其它破铜烂铁,然后围在大叔的周围,眼巴巴地望向大叔挑着的箩筐。
大叔通常会在巷子中间停下来,放下担子,这时候小伙伴们齐齐望向箩筐上面那个铜圆盘,用力咽下流到嘴角的口水。
在那个零食匮乏的年代,每天下午大叔挑着麦芽糖出现,是整条巷子里所有小朋友最期待的事情。
小伙伴们有序地将从自家拿出来的破铜烂铁递给大叔,大叔掂量一下之后扔进箩筐里,便用一个小小的铁揪在铜盘里敲出小小一块糖,递给垂涎已久的小朋友。
拿到糖的小朋友,将糖含在嘴里,继续站在一旁围观别的小朋友换糖。
要是哪个小朋友换到了不止一小块,便会受到其他小朋友充满羡慕的“注目礼”,幸福感和自豪感自是不可言喻。
由于糖是用铁锹敲出来的,所以小时候我们都叫它“糖敲”(潮州话直译)。
多年来,我从未曾去深究它究竟是什么做成的,一直到成年以后,发现和它味道相似,形状不同,有着外包装的糖果上写着“麦芽糖”时,我的心中还有些疑问,因为麦芽糖给我的概念,应该是一个装在小罐里黏稠的流体物质。
而童年的“糖敲”,却是酥脆的,因此大叔才用小铁锹作为工具。而这样酥脆的“糖敲”含进嘴里后,又变成绵软黏牙的糖果,甜蜜直达心底,常常让人欲罢不能,所以童年的我们都曾深深觉得,小小的一块压根无法满足口欲。
于是就出现了小伙伴把家中的牙膏挤掉,拿去换“糖敲”的趣事,毕竟眼巴巴地等待牙膏用完终究还是太慢,而破铜烂铁也不可能每天都有。
这样做的小伙伴,偶尔一次为之,父母由于每天劳作倒也不会发现。偏偏我家斜对面的一个小哥哥,一周用完3支牙膏,后来某晚被父亲揪着痛打,惨哭声响彻了小巷的夜空,自此以后,再无小伙伴敢效仿。
但小哥哥确实是最锲而不舍的那个人,他自己偷偷透露,被打后学聪明了,不再一次把牙膏挤完,而是每天挤掉一些,加速牙膏消耗速度…
童年时代的我,还为他的做法惊叹连连,但竟从未跟随他的脚步,因为我一直觉得牙膏比“糖敲”值钱,虽然好像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
……
女儿看见我吃了一块麦芽糖,又继续往嘴里送,问我是否好吃,一边也往她自己嘴里塞了一块,旋即说不好吃。
我告诉她,妈妈吃的不是糖,而是回忆。
于是被她缠着讲了以上的故事,小家伙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也吃了3块。
果然,记忆最美,回忆最甜,总是让人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