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一本好书《“错误”的行为》,这本书由理查德赛勒所写。先来说说这本书的作者理查德赛勒,行为金融学的奠基者,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这本《“错误”的行为》就是他自己的自传,也是综合了他所有观点的作品,也是一部是反应行为经济学发展历史的书籍。因为是自传性质的书籍,所以这本书比起一般的经济学书籍来说好读很多,也不牵涉到过多的专有名词,更像一本小说。这么一本鸿篇巨制一篇文章是很难描述完的,所以我会分几篇来描述。
自我控制
说起自我控制你一定会想到的是心理学或者成功学,根本不会想到自我控制与经济学沾边。事实上,早期经济学确实是属于心理学范畴,一直到近代把数学代数公式引入经济学才将经济学与心理学分开。
学过一些简单经济学的都知道,现代经济学中假设自我控制问题不存在,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理性经济人不应该在没有接触到新信息的情况下,改变自己最初的计划。但真实世界并非如此冷漠,每一个都有血有肉有感情,就像我上次所写到的一个故事,赌徒明知赌博可能会血本无归,但依旧乐于去赌博,输的越多赌的越大,最后往往搞到家破人亡。
最早从行为角度研究自我控制的先驱不是别人,正是自由市场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提到亚当·斯密第一个就会想到他在《国富论》这本书里提出的“看不见的手”。事实上,“看不见的手”在《国富论》里仅仅提过一次,原句事实这么写的“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以求尽力达到一个并非出于他本意的目的。这样做也不会因为不是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第二句话“这样做也并不会因为不是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而这却并不意味着这样做一定会对社会有益。
亚当·斯密还对激情有一个看法,即它们重要特征是缺乏远见的,也就是短视的。正如他所说,问题是“我们10年以后享受到的快乐,同我们今天能够享受的快乐相比,其对我们的吸引力极为微小”。
不光亚当·斯密对自我控制问题有深刻的理解研究,经济学大师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也对自我控制提出他自己看法。他指出,比起未来的消费,人们对即时消费的偏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我们也许更在意现在能吃到一盒冰激凌,而不是明天。
普通人在自我控制问题上失控,一般因为消费倾向与贴现效用出了问题。
消费倾向这个很好理解,你偏好购买什么样商品,比如我就特别喜欢购买数码产品。但有偏好并不一定你会购买,你还会考虑是不是用这笔购买其他生活必须品或者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经济大师费雪认为偏好取决于一个人的薪资水平,穷人在消费时比富人更迫不及待。另一方面,费雪认为收入低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合理的。这不难理解,穷人发了财更加偏向于铺张浪费,同样富人赚更多的钱也未必会改变他现在消费行为。当然,多赚的钱还取决于这份钱所存放的心理账户。赌场赢来的100万与签一份合同赚了100万,前者的消费倾向会高一些。这也就是为什么赌徒往往赢钱后容易乱花钱,赌场周边往往都有一些豪华酒店以及豪华餐厅了。
失控的另一个原因是贴现效用出了问题。为了解释这个问题,萨缪尔森建立贴现效用模型,贴现效用模型的基本理念是,对你来说,即时消费比未来的消费更具价值。如果有两个选项,一个是这周吃顿大餐,另一个是一年后吃顿大餐,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但贴现效用模型有“严重局限性”,萨缪尔森正确地指出,如果人们对未来的贴现率是随时间而变化的,那么他们前后的行为可能会和模型不一致,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改变原来的决定。他所担心的情况与更早的经济学家杰文斯、庇古一样,就是人们对眼前的奖励最迫不及待。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把一群小朋友每一个人都单独关在一个房间里,房间内放有5颗糖果。实验人员在实验开始前就对小朋友说妈妈出去一会儿马上回来,房间内的5颗糖果可以吃,如果等一下等妈妈回到房间时并没有吃房间里的糖果,将奖励小朋友10颗糖果。实验开始,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去吃了房间里的糖果,一直到最后所有的小朋友都动了房间里的糖果。可能小朋友并没有想要吃房间里的糖果,但随着时间推移,小朋友改变了主意。
如何改善自我控制问题,这里先说一个故事:
荷马史诗中有一个故事,塞壬女妖们就是一支完全由女子组成的“摇滚乐队”。没有哪个水手能够抵挡住她们美妙歌声的诱惑,但那些被歌声吸引驾船驶向岩石的水手最终都难逃一死。奥德修斯既想亲耳听听她们的歌声,又想活下去。他设计了一个包含两个步骤的计划:第一步是确保水手们不会听到塞壬女妖们的歌声,所以他让水手们用蜡封住耳朵。第二步是让水手把他绑在桅杆上,这样他既能听到歌声,又不会因禁不住诱惑而送命。这个故事展现了当人们面对自我控制问题时可以使用的两个重要方法。对水手来说,方法就是移除会诱使他们送命的因素——耳不听,心不烦。对奥德修斯本人来说,他选择了“承诺策略”:他限制了自己的选择,以防止自我毁灭。
如果将这个策略放入前面那个小朋友的实验里,或许小朋友从一开始就可以跟实验人员说拿走糖果,那就不会有吃房间里糖果的事情了。
理查德赛勒提出,在任何时候一个人的内心之中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具有前瞻性的“计划者”,他关心未来并且有很好的打算;另一个是不顾一切的“行动者”,他只活在当下。
理查德赛勒根据这套理论,根据组织理论把他归为委托-代理理论,也就是代理理论。在委托–代理模型中,委托人是老板,通常是一家公司的所有者,代理人则是老板授权做事的人。在一家公司中,代理人知道的比委托人多,但委托人如果监视代理人的所有行为,代价就会很高,情势也会变得十分紧张。在这种模型中,代理人尽可能付出最小的努力去赚到最多的钱。相应地,公司会采取一系列规定和手段(比如激励方案),尽可能降低因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产生的成本。
计划者有两套方法可以用来影响行动者的行为。她可以用(金钱或其他方面的)奖惩措施来影响行动者的决定,但同时将决定权留给行动者;她还可以实施强制性措施,比如承诺策略,来限制行动者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男人在有了女朋友的时候比较容易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