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中泛舟
戴复古
满船明月浸虚空,[1]绿水无痕夜气冲。[2]
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3]
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
【简评】
诗写月夜泛舟的所感所见,所思所想,渲染的是一种孤独悲凉的情绪。为此,诗人调动了视觉听觉的诸多意象:明月、绿水、星辰、鸿雁、渔灯、古岸、断桥、梧桐,从而达到了动静交错、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
[1] 浸虚空:意谓水色澄碧,天水一色,整条船都像沉浸在虚空的世界里一样。
[2] 夜气冲:指秋夜寒气袭人。
[3] 红蓼(liǎo了):一年生草本植物,花小,生长在水边或水中。
长安秋望[1]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2]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3]空戴南冠学楚囚。[4]
【简评】
此乃长安失意感秋思归之作,凄凉清苦之意溢于言表。当是作者登第之前所作,时与杜牧交流唱和甚密,杜牧于“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一联,特加赏识,因目为“赵倚楼”(《唐摭言》)。以是,千秋吟咏不绝。
-
[1] 诗题一作《长安晚秋》。
[2] 汉家宫阙:借汉喻唐,指唐都宫殿。
[3] 鲈鱼:晋张翰,吴人,为齐王大司马东曹掾。秋来思故乡鲈鱼鲙,因辞官归家。
[4] 南冠:即楚囚。用楚人锺仪囚于晋国典故。见《左传·成公九年》。
新秋
杜甫
火云犹未敛奇峰,[1]欹枕初惊一叶风。[2]
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3]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
赋就金门期再献,[4]夜深搔首叹飞蓬。[5]
【简评】
诗写入秋节候的变化。诗人敏感地抓住落叶惊风、砧杵声起、蝉鸣声细等物候变化,烘托了秋意的悲凉。特别是后两句,由岁暮联想到年华的老大与身世的飘零,感叹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期望和过人的才情,但最终只能任“白首搔更短”,在漂泊中空耗自己的生命。将季节之思与身世之感糅合在一起,使整首诗的感情更加沉郁厚重,令人生出无限感慨。
-
[1] 火云:夏季炽热的赤云。
[2] 欹枕:斜靠在枕头上。一叶风:指秋风。《淮南子·说山》:“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唐李子卿《听秋虫赋》:“时不与兮岁不留,一叶落兮天地秋。”
[3] 砧杵:捣衣器具,砧为捣衣石,杵为捣衣棒。《乐府诗集·子夜四时歌·秋歌》:“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杵劳。”
[4] 金门:金马门的省称。汉武帝得大宛马,乃命以铜铸像,立马于鲁班门外,因称金马门。汉代著名文士东方朔、主父偃、严安、徐乐皆待诏金马门。后代金马门也沿用为官署的代称。
[5] 飞蓬:即蓬草。秋后枯萎根断,随风飘动,故称。
中秋
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1]云间仙籁寂无声。[2]
平分秋色一轮满,[3]长伴云衢千里明。[4]
狡兔空从弦外落,[5]妖蟇休向眼前生。[6]
灵槎拟约同携手,[7]更待银河彻底清。
【简评】
此诗前四句写中秋之夜,千里月明,万籁俱寂的景象。后四句则展开想像,要扫除蔽光蚀月的狡兔、妖蟇,更待银河清澈后,与友人同乘灵槎,共游仙境,表现出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气度和除恶务尽的决心。李朴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身经靖康之乱,又与秦桧等奸臣同朝为官,朝政的腐败常使他愤懑不平,故屡屡犯颜触奸,颇有直声。这首诗的“狡兔”、“妖蟇”,虽是运用神话,其影射现实的痕迹还是颇为明显的。
-
[1] 皓魄、宝镜:皆指月亮。魄,古人称月光初生或月光将灭时的微光为魄。
[2] 仙籁:天上的音响。
[3] 平分秋色:八月十五正值秋季之半,故云。
[4] 云衢:云间的街道。
[5] 狡兔:传说月中有捣药白兔。弦:弦月。阴历每月初八、九日,可见月球的西半球,称上弦月;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可见月球的东半球,称下弦月。时月形如弓。
[6] 妖蟇(má麻):传说中月宫有蟾蜍,能食月,令月亮产生圆缺变化。
[7] 灵槎:传说天河与海相通,人乘竹木筏可上天河游玩。槎,用竹木编成的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