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 爱因斯坦
接着上篇《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通往幸福的道路?》,我们继续补充阻碍幸福的不利因素。
L小姐认为,人们感受不到幸福,主要是人们错误的世界观、错误的伦理观、错误的生活方式导致的。
关于错误世界观、错误生活方式的主题已经写过不少文章了,如《不同经济体下,价值观的碰撞与冲突》、《蓝色经济对我的启示》、《当我们说学习一门语言时,我们在说什么》、《当代经济体下,如何自我定位?》、《科学是建立在假说之上的》。
《不要让自己过的太舒服,因为很危险》、《为什么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什么是真正的快乐?》、《爱情该有的样子》、《实现财务自由就自由了吗?》、《不婚不育的低欲社会,真的好吗?》、《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通往幸福的道路?》。
唯独“伦理道德”这个维度没写,没写不是因为不重要,太重要了!但这个话题很难写。“道德”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具体事件背后,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之前我以为是我个人的困扰,后来发现,这是很多作者、学者共同的困扰。
道德和理性之间像是天枰的两端,互相力求平衡,又充满矛盾。有时,一不小心就变成了道德绑架;有时,我们以为是充满道德的行为,结果却事与愿违,甚至是愚蠢的。
我们希望人们拥有道德,但同时又需要人们理性判断,这真的太难了,我相信大多数人做不到两者兼顾。这需要“人格分裂”的状态。
承认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后,L小姐只能按照我自己的价值观去阐述“道德”了。
01
工作中
认识L小姐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把“道德”摆在第一位的人。“道德”远远大于个人利益,以至于在我的职场生涯中,我的行为与整个职场文化格格不入。在别人眼里,L小姐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当然,谁都知道,这个“特立独行”带着嘲讽的味道,但我也很清楚,这种嘲讽背后,是人们的嫉妒和恐惧。
人之初,性本善。在坦诚、正直、公正面前,谁都希望自己可以拥有和维护这些品质,不管发生什么,都不打破自己的道德底线。但在现实生活中,当利益摆在面前时,还有什么道德可言?人们瞬间可以将其抛诸脑后,这就是人性。
人们嫉妒,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L小姐可以不被利益绑架,我行我素;L小姐从不参与公司帮派,自己一个人躲在角落做事,让人们忘记我的存在;L小姐从不参与和工作无关的八卦,“说是非”到底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帮助呢?
那么,恐惧呢?人们恐惧什么?
当一个人永远把公司利益摆在自己利益前面,默默无闻,只是不停地给公司创造巨大价值时,谁会不恐惧呢?
对于同事来说,这不是显得他们很没价值吗?对于团队人员来说,他们怕掉队、跟不上,因为只有在我的团队,他们才有想都不敢想的发展机会。然而,这是靠献殷勤得不到的,反而会遭我鄙视。
我只对那些态度端正,努力、认真的人比较宽容,哪怕没有经验,可以手把手的教。
要不是去年开始读中国古典书籍,我不会知道,自己骨子里的那些行事风格,原来是儒家文化的“君子”行为,虽然自己是个“弱女子”。也才明白,为什么自己在与我共事过的伙伴眼里,是个“称职的”Leader。
道德和理性之间存在冲突和矛盾,我们也要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不能盲目和带有偏见。
比如我们的文化根基《论语》,也存在局限和缺陷。《论语》诞生于封建统治时期,其政治思想对君主统治王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超级大国,维护统一是关键。
政治状态必然影响到人格形态,认同等级秩序,约束自我服从封建统治,成为孔子构建人格理想的内核;合于中庸,本分内敛,则成为其人格形态的主要特征。这是不足的地方。
如果我们要发展完善的人格,就需要结合西方的心理学,这不是一个零和博弈。
L小姐本人,是非常推崇儒家思想的,即便它有不足的地方,但其地位不可撼动,我们只要汲取精华就好。
中国文化一直以来是以“人文教育”为主导的,直到“五四运动”后,我们开始转向“科学教育”。当然,历史背景下,我们需要走“科学”这条路,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然而,我们在“科学教育”的时候,把“人文教育”搞丢了,这是比较悲哀的。
尤其是当今社会,人们只用“金钱”衡量一切的时候,更是需要回归到人文。L小姐在职场中的不适与坚守,背后是有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支撑的,即便我以前没有意识到,但这些根植于我的潜意识中。
对西方影响比较大并让人们记住这位作者亚当·斯密的,是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比他的另一部著作《国富论》整整早了17年。但不知道为什么,外界广泛流传的却是后者《国富论》,也许在资本主义盛行的年代,大家关注的只是利益熏心的“利己”主义吧。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并不是推崇“利己”,他只是从资本和商业的逻辑,来“理性”阐述,如何在企业运营中,做到“理性”大于“情感”。当时他出版《道德情操论》就是为了痛批孟德维尔的极端利己哲学,抨击孟德维尔这种极端利己哲学是“放荡不羁的体系”和十分有害的学说。
遗憾的是,资本主义思潮进入中国后,居然有了这句丧尽天良的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真的很想知道,这句话是谁发明的。
02
生活中
商业中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可能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些。人性,就是贪念的,在利益面前,其他的都不重要了。让人痛心的是,这种思想也会发生在亲情间、兄弟姐妹间、朋友间。
有钱人家的兄弟姐妹间,为了财产斗智斗勇,争的你死我活。
没钱人家的兄弟姐妹间,为了不赡养老人,互相推脱,能跑多远跑多远,好像爹妈不是自己的,好像在丢弃“宠物”一样。
我们大部分人不是有钱人,所以不太会有争夺财产的困扰,基本都是在烦恼日常的生活点滴。
现在的年轻一代都是独生子女,可能不太理解有兄弟姐妹的家庭是怎样的,也不太理解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通常都比较追求“自我”。
就我所知道的,很多有兄弟姐妹的家庭里,老大或多或少都充当了“半个父母”的角色,或者说履行了部分父母的职责。进入社会后,都承担起了养家的重担,家庭的开销、兄弟姐妹的教育等等。
他们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遗憾,曾经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因为家庭给予不了这样的支持。他们一路磕磕碰碰,也要让自己的弟弟妹妹有书念,这样弟弟妹妹才不会像自己一样过得这么辛苦。
这些家里的老大们,其实是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利益,来顾全家庭的利益。
原本,他们完全可以选择不同的路径,无视家庭的需求。因为投资在家庭的金钱,完全可以让自己过得光鲜亮丽,做到世俗下的“成功”,等到自己“成功”时,再去照顾家庭。
有这样想法的人,真的不少,因为他们只有一种思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我们真的忘了,这个世界上,人们最需要的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
当你的父母最需要你分担经济压力时,你忙着旅行,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钱要先用来投资自己,等我成功的时候再帮助他们;等你“成功”的时候,可能他们已经离世了。
当你的弟弟妹妹需要你支付教育费用时,你忙着买房子,钱要先用来投资自己,等我成功的时候再帮助他们;等你“成功”的时候,他们早已成年进入社会,重复着上一辈人的生活轨迹,他们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
我们能说这样的人有错吗?其实不能。他们只是比较“自我”,自我的表现之一就是“自私”,关注“私利”。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在这样的事情上评判他人;唯一有权力评判这种行为的是他们自己的“良心”,当他们独自面对自己时,是否觉得心安。
我们总是在想,等我“成功”了,有足够的金钱的时候,才有能力帮助他人,那真的是大错特错了。是的,帮助他人,有时确实需要金钱,这是考验,得考虑是否要放弃自己的利益。但是,他们是家人啊,还有什么好考虑的?
以前,我不是很明白,为什么人到中年时,很多人要去找各种大师,学习修行。现在我知道了,就是过往的人生中,有太多“东西”需要化解。
商业中,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合作伙伴的、同事的、客户的;亲情中,可能为了自己的好日子,放弃了家人的需求;亲密关系中,当一段关系破裂时,不记得两人曾经互相爱上彼此的原因,只记得彼此伤害,如果“伤害”这个词成了你脑袋里的主旋律,那么你再也不可能遇到对的人;不止亲密关系如此,朋友关系也是一样。
03
总结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行存在于你每天的每一个细小的决定中,通常我们是觉察不到的。但每天的这些小决定,积累起来,就成了你日后的忏悔。因为每个小决定,都是人生的一次小考验。
《论语》中有句话是这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再次重申:事上练,才是最高境界的修行。
我们选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修行,本身就是不对的。当人们需要刻意去修行时,那说明心里积攒的“恶”已经太多了,多到已经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
如果现实生活中不改变,什么形式的修行都是自我安慰。
-THE END-
L小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