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复读罗伯特·麦基经典的作品《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发现自己在阅读虚构类作品、观看影视剧作品时,思考角度丰富了很多,不再单纯从受众角度思考作品,增加了关于作品如何创作的思考。本文是关于文本和潜文本的学习体会。
文本是指一部艺术作品的感官表面。就电影而言,是指银幕上的影像以及对白、音乐和音响效果的声带。是我们所看见的东西,我们所听见的东西、人物所说的话以及人物所做的事情。潜文本是指在那一表面之下的生活——被行为隐藏的已知和未知的思想和情感。一切事物都至少存在两个层面,因此,作家必须同时写出生活的两重性。首先,他必须用文字描写来创造出生活的感官表面:画面和声音、活动和言谈。其次,他必须创造出具有自觉欲望和不自觉欲望的内心世界:动作和反应、冲动和原欲。他必须用一个逼真的面具将真理遮盖,将人物的真实思想和情感隐藏在人物的言谈举止之后。
读了很多故事,有些故事让我拍案叫绝,有些看了一两页就弃如敝履,今天才恍然大悟,区别在于我作为读者、作为观众有没有参与感。一句好莱坞老话是这样表达的:“如果一个场景是讲述那个场景所讲述的东西,那么你算是掉进粪坑里了。”写出的对白和活动将人物最深层的思想和情感完全表达于他们的言谈举止之中——将潜文本直接写在文本上,那么就彻底落入索然无味的境地了。我们回顾自己的观影经验,会意识到,当我们仰望银幕时,好像我们是在读解人物的思想和感情,我们不断地对自己说:“我知道那个人物所思所想,她到底想些什么我们比她自己更明白“
是的,我能通过作者隐晦的表达探究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才会有趣,比如《青龙图腾》的主角谢,从始至终没有热烈的表达他的感情,却在一次次维护爱人的行动中让我猜测到他隐藏的真心;比如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结尾男女主角始终没有表达对对方超过友情以上的感情,但却通过离别时的不舍、约定再次相见等一系列行为隐晦的表现出萌芽的爱情。反之,作者设置的太直白的角色,没有层次感,索然无味,没有探究的必要。例如《邪不压正》的主角李天然,如果只是简单的习得一身武艺,海外归来,愤而报仇雪耻,则这个角色没有任何“阅读”的意义,但是李天然嘴里喊着为师父报仇,“他们怎么杀了我师父一家,我就怎么杀了他们”,但是一次次的恶作剧,小打小闹,言行不一,这行为的背后就透露出他内心的怯懦。是的,这影射了古今多少人,我们善于喊口号,善于义愤填膺,但只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究其原因,是深植于内心的恐惧,师父被杀时的场景历历在目,后面裁缝巧红帮助李天然克服了他内心的恐惧,进而成功复仇。所以,故事的进展,在李天然的角度就最少有两条线,一条复仇之路的进展,一条人物内心的成长之路。第一条线是很明明白白的讲述,并不需要观众思考,而第二条线则是我们需要观察人物的行为,需要思考探究才得知的。
怎么让笔下的人物丰满,不是嘴里喊着“我爱你”,同时眉目传情,而是嘴里喊着“我恨你”,眼神却是留恋不已。不带面具的人物不是立体的人物,没有潜文本的故事不是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