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2021-4-24)

半城烟火,半城仙。一座活着的古城,活着的博物馆。一个从唐宋,亲自,走过来的古城。


通政巷木偶书屋。

木偶书店



西街,可以看到骑楼。

西街骑楼


十洲番像,大大小小。

我以为就走走,结果西街一走就断了腿。

小熊走的飞快,说是走快了不累,它有惯性。


花桥庙,宋朝,纪念本地御医吴夲。

花桥庙



泉南堂,基督教长老会,施琅后花园旧址。

泉南堂



卖小商品的、卖电动车的、卖家装的、卖炊具的。店铺里飘来八十年代的歌曲。



骑楼上的窗子。花样多。一间洋楼的窗户随意飘出袭窗帘,随着海风漫漫荡,轻描淡写的诉说着“岁月悠长,不老不死”的调调。


拐进一户人家,红砖门廊,晒着衣服。小熊说,你都逛到人家家里了你,快走。



这是陈光纯故居。

重点不是陈光纯是谁,我也不知道他是谁。




故居

陈光纯故居



聚宝街

不足500米,宋元时泉州最繁华的街,交易香料、瓷器、丝绸、珠宝、茶叶。

很多建筑宋朝遗留。

旁边青龙巷,宋朝番驿“来远驿”旧址。

聚宝街


去看看只有泉州临海才得一见的蚵壳厝。蚵-海蛎,厝-房子。

浔浦村,依傍泉州出海口。


到了村头,去哪寻找蚵壳厝呢?

问了一个中学生,说不知道。问了一个大爷、三个大嫂,听不大懂他们讲话。小熊厉害,他说他全听懂了,人家说的是“左转,大牌子,蓬蓬头”。让我跟他走。

对应“大牌子,蓬蓬头”,小熊找到了一个画着簪花浔浦女的大广告牌。是个鱼市的大广告牌。

鱼市里并没蚵,但我们发现市场背后似乎有小路,有人家。走进去看,小熊说人家会放狗咬我。正此时,突然发现一处蚵壳厝,然后是几处,然后是一大片,竟还发现了小小的游览指示牌。一切就这样出现了。


全墙蚵,最年轻的也是明清建造。


巨大的蚵壳被海外贸易的归船带回,用以压舱,防海难。外墙垒蚵壳,可防海风盐份侵袭,排雨,也因蚵壳大而中空,隔绝空气,而冬暖夏凉。



老蚵壳厝

走近细看,这蚵可真大的离谱。犹如大冬瓜。


墙面极具设计质感、雕塑感。


隐匿一隅,却光彩夺目。




阿拉伯遗风明显。屋大窗窄,窗头尖。


来了,洵浦女。头戴鲜艳的花围,插象牙筷,身穿花衫,宽脚裤。讲话基本听不懂。

门口感觉是防雨水倒灌的砖挡,墙面阴湿着。




村口落日。落日为车上方的橘色小点儿。



坐在村口


晚上,回市里凹造型。

寻得离开元寺双塔最近的一个露台咖啡馆。

东西双塔,初建于唐代,重修于南宋,再就没有任何损毁。

一线景观,竟见东塔。

一砖一瓦,皆是历史。

一街一巷,皆是故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想着十一绝不出门,十一出门根本不是看景,而是看人。 10月5日。放假之后的日子平淡的像白开水,急需让心出门溜一溜。...
    百乐雪碧红茶阅读 1,512评论 4 1
  • 海蛎,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几乎都有,从渤海、黄海、东海、台湾海峡,再到南沙群岛,海蛎在我国就有20多个品种。海蛎的美味...
    草草啖盐说蜜阅读 1,078评论 2 4
  • 在暑期匆匆忙忙做下攻略,也不知道为何会将旅行的目的地选中泉州,或许是看见白岩松说过:“泉州,是你一生有机会...
    杨智钦阅读 810评论 0 0
  • 饮食,本来应该是人生当中最形而下的部分,能把饮食上升到文化,进而成为地域标识的,大抵属于物阜民丰、“仓廪实而知礼节...
    ivynook阅读 242评论 0 0
  • 从合肥南站乘坐高铁前往泉州,历时五个多小时。下了火车,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顿时有种流浪在外的游子归乡的感觉,很奇妙...
    疯几阅读 80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