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是解释风格,那么乐观的基础是什么呢?
《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告诉我们,是掌控感和积极情绪。掌控感+积极情绪+解释风格构成了乐观的金字塔模型。其中掌控感是行为上的,即孩子能够掌握结果;正面积极性则是情感上的,即在一个愉快温暖的情绪环境中长大;解释风格则是乐观或悲观的表现。
-1-最底层的掌控感
掌控是指某一特定行动能够产生一种结果的几率;与之对应的是失控,失控指没有任何行动就可产生结果的几率。失控有两种,一种是特定行动无结果;第二种没有行动却有了结果。
没原因或是不可控制的情况会造成消极与抑郁。
动物(包括人类)在经历特定行动无结果后,就会学会放弃,书中叫避免式习得性无助。
另一种没有行动却有了结果,也会让孩子学会放弃努力,书中叫成瘾式习得性无助。
比如婴儿摇动拨浪鼓,当头摇动时,拨浪鼓就发出声音。因此婴儿知道自己掌控了一件事,即他的行动与结果有关联,因此婴儿会喜欢这件事并变得更积极。婴儿发笑不是因为拨浪鼓的声音,而是因为是他在摇动拨浪鼓。
相反如果怎么摇拨浪鼓都不响,婴儿就会感到无助,即发现他的行动与结果没有关联,他会扔掉拨浪鼓。这种动作会使他悲哀或是焦虑,从而变得消极。
-2-中间层的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包括:温暖与热情的气氛、清楚的安全信号、无条件的爱,以及有条件的奖励、适当的惩罚。
积极情绪不是无条件的正面赞赏而是有条件的奖励。
无条件的正面赞赏一方面是正面的,它使孩子感觉满意,而感觉满意可消除恐惧及僵硬。孩子会冒险,更会去探索他的世界,这样又可产生更多的掌控;另一方面,正面称赞是无条件的,孩子学到不论他做了什么,都可从父母那儿得到好处,就成为了成瘾式习得性无助,失去了探索努力的动力。
积极情绪也不是完全不能惩罚,而是要针对行为的适当惩罚。
适当惩罚可以确定危险信号,清晰的危险信号使孩子完全了解他的哪项行为是受处罚的原因。惩罚时不要指责孩子或是他的个性,而应指责他特定的行为。不是孩子坏(个人的、永久的、普遍的),而是行为坏(非个人的、可改变的、特定的)。
-3-解释风格
掌控感和积极情绪决定了一个人是否乐观,即决定了它如何解释特定事物的风格。
面对不好的事,我们总是用短期性、有限的和非个人化的维度去看待它,这样我们就成为了乐观的人;而面对不好的事,我们用长久的、普遍的、个人化的维度去解释它,我们成为了悲观的人。
-4-习得性无助实验
《教出乐观的孩子》的作者是习得性无助心理现象的发现者。
当一边打开蜂鸣器一边给予老鼠电击时,老鼠无助地躺在地上痛苦哀号;经过一段时间后,打开蜂鸣器不给予电击,老鼠就开始哀号,及时打开笼子,老鼠也不会逃跑。根本原因就是老鼠失去了掌控感,没有收到正面赞赏,蜂鸣器成了惩罚的危险信号,于是老鼠成为了习得性无助者,出于悲观痛苦中。
在此基础上,作者发展出了习得性乐观。
老鼠如果触动某个装置,电击就会停止。真央老鼠通过不断地试探掌控了这个行为——即触动装置、电击结束,于是老鼠获得了有条件的奖励。一旦听到蜂鸣器响就去触动装置停止电击,这样老鼠就获得了习得性乐观,基础就是掌控感和积极的情绪。
这就是乐观金字塔模型,让我们记住,掌控才是乐观的基础,积极情绪则才是乐观的助推剂,二者一起发力,我们才能实现挑战自我、转变解释风格、成为乐观的父母。
【无戒学堂】日更第16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