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新闻,说是河北省某地最低气温已经到了零度以下,当地采暖季已开始近20天,但一些乡村小学至今还没有供暖。这个事主要原因是“煤改电”,大家要好的空气、要蓝天,但是清洁能源的配套可能没跟上。现在家家的娃娃都是宝,上学受点冻,肯定都心疼,估计媒体报道之后,相关方面会加快事情的办理,其他方面可以迟一点、忍一忍,也要抓紧为娃娃们送上暖。
从这个事情,我到想起了小时候的那个环保时代——天蓝蓝、水清清、家家点着煤油灯。那是一个消费品比较匮乏的时代,是每一件东西都要榨干用尽的时代,是物质都能进入循环的时代。当然,我们不能期望回到那个年代,但是有的东西却可以用在今天。
民以食为天,从吃的东西说起吧。
山东穷村虽然温饱早已解决,但平时吃得挺简单。像我们那个把煎饼做主食的地方,每次都要摊厚厚的一大摞,都能吃上个把月,每顿饭就生起炉子烧点开水,熬一锅玉米糊糊,炒一两个菜,配些咸菜就吃饭,有时候中饭就更简单,煎饼—开水—咸菜,都不必生火。摊煎饼烧柴多一点,那种晒干、烂掉玉米杆效果最好,平时就是烧些玉米瓤,所谓袅袅炊烟,就是这些柴草展现出来的“乡愁”,由于分散在平时烧、晒干了烧、半腐化半发酵后烧,烟尘自然就少了很多,没有出现后来夏收秋收时秸秆集中焚烧的雾霾。柴草烧过之后,就可以沤肥,或者直接撒到田里。饭菜本身,第一不用包装,煎饼叠好的可以放到陶瓮里,不叠的就直接用包袱皮包起来。第二不用复杂的烹饪过程,环节少、用油少,曾记得那时候有小伙伴从河里捉了鱼回家,家长舍不得用油炸,就把鱼埋在树下做肥料。第三饭菜也很少产生厨余垃圾,菜拔了就洗、洗了就烧,下脚料直接喂猪喂鸡,剩饭剩菜也直接喂猪,加上油水少,碗筷热水一烫就能洗得很干净,洗洁精的污染无从谈起。
因此,一切都简简单单,虽然嘴里的味道总是很清淡,但是身体会很轻健,没有因为满足口腹之快,产生一大堆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