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大家众筹学识或者顶级学者们写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基础目标的纲要,当然有各种实践方式参考就更好了。但总体而言,希望它是个简单易懂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类的,而非生搬硬套的教条。马克思,孔子老子等人的伟大是因为他们提供了具体经验嘛?我想不是吧,且任何经验都具用时代特色。既然事物存在时代特色那毋庸置疑在某个时代或许反而会成为阻碍。有鉴于此个人认为家庭教育的方法论也当开始逐步总结了,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独特的教育之道。
目前我姑且总结一些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教育之道分别有立足之基:辩是非,明保身、教育之基:识其才,观其好、教育之初:引起好,养其能、成长之初:察其志,视其行、教育之要:析其志,坚其心、陪伴之要:为其友,知其心、成长之要:历世事,守其心。
以上是我个人希望家庭或老师在教育中能够教导孩子一些要素,知识很重要,但支撑知识的地基同域重要。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人格或其三观便是支撑知识的地基。当我们一味的灌输知识,而不去浇筑地基时,那会出现层层弊病便毫不奇怪了。有个说法我曾深深的认同,即我们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极端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来。但我发现同样的教育,仍有很大一批人心怀善意,对社会的也保留有温情。因此我们更应该看到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出现不完全是教育的问题,或者说如今的学校教育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何也?因为学校更多的是知识的灌输,不可否认在人格的塑造中学校经历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但学校本身向善的引导和比不过同伴和家庭以及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尤其是在如今一个稍微不那么善良或许就能获得很大收益的情况下。这便是我为何提及家庭教育的原因,在有意识的情形下很多的家庭是可以为儿童的发展和成长立下足够坚实的地基。而且人和建筑终究是不同的,人之地基的构建和知识大楼的建造是并行不悖的。不存在打基础的时候就无法建造知识大楼,甚至两者之间还是相互促进的;当然反之也不是不行,就是很多认知都是建立在地基上的。完成知识大楼的建造了,那基本上地基也固定了,对于这类情况有个词挺合适的,叫改造。
再次说明下,不是学校或者社会教育不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地基,但学校和社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之大,想必不用我多说吧。如果我们完全寄希望于环境的话还千辛万苦的学习教育知识干嘛,而且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即使环境很好,也不代表最终结果是好的,或者过程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