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特点: 权力的金字塔架构:权力基础架构的层级性。权力具有向上集中性,权力具有排他性。
• 权力的博弈论,权力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形式。对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来讲,表面上看每一个个体服从统治,受权力的支配。每一个个体汇聚成的是绝对的大多数,为何绝对的大多数要服从少数人的管理和统治?因为这个绝对的大多数实则是一个个松散的,没有联系的个体,而这个权力的架构虽然人数很少,但却是组织起来联系紧密的,利益统一的整体。当每一个个体面对统治机器这个庞然大物的时候,都是理性的,趋利避害。而一旦每一个个体被有效的组织起来,就会展现出明显的群体心理,轻易受到暗示和鼓动,不再理性,展现惊人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统治者对于治下有组织的民众团体如此敏感的原因。我党坚持联系群主,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正确方针,最终成功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赢得全国政权是非常生动的例子,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里不再深入。
权力一件非常玄妙的事情,权利好比金钱,只有在使用了之后,才能体现他的价值,与此同时,每一次权力的使用都是对权力本身的加强和巩固。但是权力的使用又要非常的谨慎,如果出现了一次权力作用的失效,那么其权威则大打折扣,权力的基础很可能瞬间瓦解。因此权力很强大但同时又非常脆弱,权力要经常使用但是又不得不十分的谨慎。
• 对于统治阶级内部来讲,因为层级的架构,当每一个统治的节点想要违抗上层的统治之时,都要面对同级的掣肘和制约。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例子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利的博弈,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中,从而维持整个政权的有效运作。但是历史上这个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平衡破裂也屡见不鲜,往往出现在朝代的末期。比如春秋战国各个诸侯封建割据,周名存实亡。 东汉末年到三国。晚清的各省自治等等不一而足。当深入发掘这些历史事件之后会发现,这是个权力的转移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当权力的转移事实已经发生,但大义名分仍在,各个地方政权彼此心照不宣,但是又都不会做出头的椽子,此时差的就是临门一脚。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来捅破那个薄薄的窗户纸。晚清的东南互保是一个很好的列子,自太平天国开始,满清中央不断下放人事,财政,军事的权利,而致地方政府不断做大,终成尾大不掉之势。但即便如此,慈禧的政令名义上地方政权还是不敢违抗的。直到后面的义和拳运动,慈禧对十一国列强公开宣战,而东南各省宣布此为伪召,拒不遵从。由此则中央权威彻底破产,晚清事实上进入到军阀割据的时代。
在整个统治架构中,作为顶层的统治者,在完全控制局势,或者取得绝对威信之前,威胁来自于潜在的对手盘,当有一个潜在的对手势力存在时,敌对的势力都可能跑到对方的阵营中,所有的中间势力可能会观望,作壁上观。而所有自己的势力有可能受到打击。 因此权力的斗争中必然要尽可能的打击对手和潜在的对手,取得绝对的权力。 在取得最高权力之后,其内部的威胁集中体现在,治下的权力是否过于集中,治下的权力是否平衡。在领导执行的重大决策中,是否取得成绩,是否能巩固其威信。其外部的威胁,要注意和避免,从被统治的大众中产生新的有组织的 有共同利益的团体或者政党。
在整个统治架构中,对于非顶层的,中层或者基层统治者:其权利的基础,一方面来自于上级的正式的任命 是为其合法性基础。另一方面,来自于自身的一步步的努力,做出的成绩,循序渐进,不断地提升。这样才能得到基层的拥护,获得属下的信服。二者缺一不可,例如从基层上来的干部,即使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没有组织的正式任命,则名不正言不顺,随时有危险。而对于空降下来的干部,即使拥有上层的提拔和任命,但是没有扎实的基础,如不能建立自己的威信。获得底下的拥护,则好比沙漠中的阁楼。要知道德不配位,反受其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