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画第二阶段的第三幅油画学习点彩的画法。点彩画派属于新印象主义。大师莫奈(Claude Monet)和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 的很多作品属于此画风。我选中了一幅梵高的作品临摹。这幅画不是用细小的彩点堆砌起来以创造整体形象的典型点彩画,而是通过短线来表达强烈的笔触。并且它也不是一幅完整作品,而是梵高某一幅非流行画作的节选。
印象主义和写实主义最大的区别是写实主义的线条是闭合的,而印象主义的画中所有的线条都是开放的。梵高的这幅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整幅画作由近景的石板路,柏树,田野和远景的灌木丛,掩映在灌木丛中的小房子及起伏的山脉构成。蓝天和山脉在远方交织在一起。无论树冠,石板路,山和田野的轮廓线都是开放的。梵高喜欢画柏树。在他的笔下,柏树细长而弯曲的树冠象征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从来没去过欧洲。据说欧洲的柏树在黑暗中张牙舞爪,颇像聊斋志异中的树妖。
构图相对容易,只要把主要要素的位置关系摆对就好。我的画板比原作的比例稍宽,在构图时要考虑这一点,做相应的微调。先画蓝天,我用了大号的油画笔,明显觉得画出来的笔触比原作宽很多。老师说没关系,梵高的画都不止画一遍。画第二遍时稍加修改即可。
第一次临摹大师的作品。感觉大师确实是大师。整幅画看似简单,画出来实属不易。且不说变换的色彩就让我在调色板上应接不暇。而且越是想刻意模仿他的颜色,笔触和细节,越是因为失去了速度而使整幅画少了印象派的写意风。虽然老师说这幅画应该一次成型,我不得已还是把第一遍变成了铺大色块。原因是颜料用得不够多,又涂抹得太平。
第二遍画柏树时在刘老师的示范下总算找到了一些感觉。梵高油画的一个特点是颜料厚重,很多时候,他的原作是用麦秆等随手拈来的工具画上去的,油彩可能高出画布两三厘米。我用小号的油画笔在画板上调出不同的颜色。然后将油画笔象铲子一样铲起一小块油彩,在第一遍画好的树冠上顺势轻轻一摆,就有了一道厚重的笔触。依此类推,画得时候注意每一笔的方向都要自然多变,切忌过于整齐单一。梵高油画的另一个特点是色彩明艳。在一群画作中,他的作品永远是出挑的。因此,处理不同颜色过度时要不断地整理画笔,这样画出来的色彩才既丰富又纯净。
稍远处的灌木的画法与柏树相同。其他地方比如石板路,田野,远山等在画第二遍时要注意的都是多用颜料,一定能看出明显的笔触才像原作。
画油画最大的好处是不满意的地方可以覆盖重画。第二遍画蓝天时,我改用小号的油画笔。在调色板上调出与第一遍略微不同的颜色。然后在原来画的短而粗的线条基础上,再覆盖一条比较细长的线条,这样原来的一条笔触就变成两条。也不用全部改细,大体改上几条,以能看出效果为目的。因为蓝天毕竟是远景。画得过于细致会抢了近处景物的风头,使整幅画作的远近关系混乱。
除了笔触外,老师几次提醒我的是加快速度。画得飞快是印象派的一大特点。这幅画虽然是用50×60的画板,较之我平时的40×50画板,画面面积增加了50%,但是老师要求从构图到完成不能超过八小时。
因为临摹大师梵高的作品,也督促我去了解一下他的生平。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生于1853年。代表作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星空》,《向日葵》,《鸢尾》等等。他在年仅37岁时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生前默默无闻,身后声名显赫。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八百多张油画和一千多张素描。
我在画这幅画时,不知为什么,脑海中一直萦绕着方文山作词,周杰伦作曲的《烟花易冷》。“旧故里草木深,我听闻你始终一个人......”。也许天才都是孤独的。以此临摹致敬大师。
另:一直师从刘老师,不知下一幅完全没有刘老师指导的油画会画成什么样子。祝愿刘老师生个健康的宝宝。明年还来教我们画油画。
感谢XIANG空间花老师和丁老师照的美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