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自己想到以身作则,就要在行动上体现出来。比平时早些发复盘,结果忘记通知组内的组员发到大群中,临到12:00才想起来,没能进到组长的职责。
倒逼自己成长是看中每一次的机会,go all for it如此才能真正有收获。原来的时间紧张或者事情多,现在想想都是给自己的懒惰找一个借口。同样的时间,别人为什么做那么多的事情?因此属于没有把这件事放到重要的日程。这个能力的提升还没到学不到就危及到就业和生活的问题。萌姐说凡事准备,要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不就是硬本领的修炼吗?无论复盘促进时间效率还是思维的深度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写出来锻炼笔头能力,说出来锻炼口才和思维。那我自然应该花费时间去提升它。
看到各个复盘小组都在被HI小姐翻牌子即兴演讲,我有些许的妒忌,看到自己的带头作用,我又无语了。下一次作为组长的我也要给我优秀的组员以身示范,也调动她们演讲的兴致。双赢,只有培养积极的环境,彼此互为环境才有更好的成长。
最近在拆书读《刻意练习》,也希望培养自己深耕的能力。看到同为70后的西西在简书的文章,感受着她裂变式的人身发展,希望自己也能用坚持来谱写人生之歌。
因此把我这两天所读和所获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于看到这篇文章的你能有点滴的收获。
第二天读书读到:天才是训练的结果。现实较少天才因为1)没有足够的意志力坚持下去。2)没有发现有效的训练方法。史蒂夫在心理学家帮助下从记住9个数字到82个数字。历史证明突破自己局限受到褒贬不同的反馈。训练方法在进步的同时,投入训练的时间越来越多。进步短时间内看不出明显的变化,但经过长年累月的沉淀后令人惊喜万分。不同行业领域的有效方法没有太多不同。
感受:意志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过程。比如坚持早起这件事,每天保证3小时的高效学习,日积月累效果会惊人的。目前感觉到太多需要修炼的能力,总觉得时间不够,但另一方面每天记录的时间会发现真正用在修炼硬本领的时间少之又少。意味着很多的时间被浪费掉了。刻意练习需要意志力和长期的训练。
第三天读书:读到:从有目的的练习讲起
一项技能的学习通常模式:首先,一般性的了解我们想做写什么, 从到时、教练、书籍或玩战胜获得一些指导,然后开始练习,直到我们达到可接受的水平,接下来,让这种技能变成自动的、自然而然的。一旦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的。天真练习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只是埋头干。
有目的的练习四个特点:1)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例如:练习三次,不犯任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曲子。在史蒂夫.法隆的案例,目标就是每次都比上一次多记住一个数字。他逼着自己能够记住。也就是有总体目标,并制定一个计划。为目标你能做些什么?为什么多次不行的原因?
2)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史蒂夫通过高升叫喊和拍桌子的方式集中注意力。有效练习,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3)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史蒂夫每次尝试后反馈对还是错,最重要的反馈自己给自己提出。密切关注记不住的数字,意识到自己的弱点,适当转变他的关注焦点,并提出新的记忆方法来弥补弱点。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否则不清楚哪些方面有待提高,或者离目标有多远?
4)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最重要的部分。任何类型的练习,基本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举例:本杰明.富兰克林科学教、出版《穷查理智慧书》,美国第一家公共借阅图书馆的创始人,左右成就的外交家、发明家。有关的双焦眼镜、避雷针和富兰克林活驴。他痴迷国际象棋棋艺,但花了数千个小时来练习,没有达到期望的水平,原因在于从没有逼一逼自己,从没有走出舒适圈,也从没有进行数小时的刻意练习,而这种练习真是提高棋艺所需要的。
遇到瓶颈怎么办?遇到让你感到很难做好的事情,似乎永远也做不了。想办法去逾越这些障碍,是通向有目的的练习的隐藏钥匙。
试着做不同的事情,而非更难的事情。首先取得进步,然后到了一定瓶颈,被困住了,寻找不同的方法来克服障碍,最后找到了这个方法,然后又稳定地提高,知道下一个障碍出现。(需要导师或者教练)困难更多时候是心理层面的。著名小提琴导师多萝茜.迪蕾通过设置节拍器,以减慢速度让学生演奏,(在学生范围内)让他一遍遍练习,每次都稍微加快一点儿节奏。学生都能演好,最好达到目标。同样记忆数字史蒂夫遇到障碍时,我一度稍微放慢读数字的速度,从而让史蒂夫有更多时间来记住明显多得多的数字。能快速将数字编码到记忆当中。
不论什么时候,你在努力提高自己某件事的水平,都会偶然碰到那些障碍。认为自己不可能进步或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才能提高水平。这是自然的。不自然的是那种让你真正停下脚步的障碍,那种不可能逾越的障碍,在作者多年的研究中,并没有找到任何清晰的证据来证明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