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认知行为模型——操作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中,人们习得的是特定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在操作条件反射中,人们学习的是一种对反应结果的预期

桑代克的猫咪实验

桑代克设计了装有不同机关的笼子,将饥饿的猫咪关进笼子里,然后在笼子外面摆放食物。为了得到食物,猫咪必须找到并触发打开笼子的机关才能打开笼子获得食物,这个机关可能是一个向下按的按钮,也可能是一根需要拉拽的绳子等。

实验中他发现,猫咪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学习的,并且提出了效果律来解释他的研究发现。而决定猫咪采用哪些行为的正是效果律。

效果律:在特定的刺激环境中,如果某种反应带来积极的效果,那么从事这种反应的次数会增多;如果某种反应带来消极的效果,那么从事这种反应的次数会减少。(实验中,猫咪在反复尝试的过程中,能打开笼子的行为会逐渐增多,不能打开笼子的行为则会减少,最终学会快速打开笼子)

斯金纳的贡献

斯金纳在桑代克研究的基础上完善了效果律,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的定义,并以此解释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正常或异常行为。

操作条件反射有三个重要因素:强化物操作性区辨刺激

强化物:在对特定刺激做出反应之后出现的事件,且这个事件可以影响特定反应出现的概率,该事件就被称为强化物。而强化物又分为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正强化物的出现会提高特定反应的出现概率,负强化物的消失也会提高特定反应的出现概率。

操作性:出现概率可以被强化物影响的反应被称为操作性。

区辨刺激:在特定刺激下,机体会对之后做出的反应以及结果有所预期,这个具体的刺激被称为区辨刺激。

与经典条件反射相同的地方在于,操作条件反射也存在习得与消退过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