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来自半年前俞军老师在PMcaff所出的题目,后来又出现在了这次滴滴校招内推笔试,题目是:【如何让用户更多地使用拼车功能?】
先说一下我感受到这个产品的现状。需求有没有?有。用户喜不喜欢?不喜欢。司机喜不喜欢?不喜欢。如果真正想要去改善这个产品需要更多的底层数据逻辑做支撑,下面我只能结合看过的拼车ETA case和使用感受分享一下我的思路。
最大的影响因素自然是价格,一个是司机端一个是用户端。次要因素流量。
随便动哪个都能让拼车使用率上来,这两个点公司都在做,之后看效果即可。
说正题:
用户画像:
对滴滴来讲这个产品是拓展用户群的而不是与快车专车抢用户的。主要目标用户是做公交和地铁的,不想挤公交又想相对低成本低出行的。
主流用户心理:时间不紧急的时候可以省点钱。
竞争状态:
拼车和地铁公交抢生意。
优势:方便、舒适。劣势:价格。
时间?有时候比公交地铁快,有时候比公交地铁慢。这个现在不是一个确定因素,那么我们要把他确定下来,告诉用户比公交地铁快。
行前
用户关心什么?价格,时间,拼车的人,司机,车。期望是什么?价格低,舒适,时间准。所以在下单前告诉用户以下几个信息,有一个可预见性:
1.拼车是一口价,即使堵车、更换路线价格都不变,而不拼车的价格只是个估算的价格。但是,这一点在产品上没有体现出来,而且价格确定性带来的心理安全感,在做运营的时候应该有更好的宣导,而不仅仅只展示“一口价”这3个字。
2.比坐公交节省多少时间,相当于多少钱,从心理上暗示自己时间的价值。给用户一个时间保证,超了给予一定补偿。
3.告诉用户有可能会有多少段拼车,超了给予一定补偿。这是当前一个用户的痛点,尤其是路途稍微远一点的用户,可能会出现很多段拼车。
4.通过信息暗示(相比其他方式的)舒适性。
行中
仍然想要强调确定性,全场行驶路径展示出来,以及行程的交通状况。还一个是在车厢中用户之间的社交,其实完全可以展示用户的信息,如职业、年龄等等。但是有一个大前提,展示这些信息必须是主动发起的。因为有些人有社交需求,而有些人没有。
行后
给司机评分、拼友评分、分享等等。这里评分的主要作用是增加用户在产品上的投入,增加用户粘性,因为心理学上有个原理当人在一个东西上投入越多越离不开它。
此外:
重点说一说用户心理预期:
用户对于“牺牲一点时间来换取价格上的便宜“是有心理预期的,牺牲的时间在预期之内用户就认为合算,否则就认为不合算,从而不愿再使用拼车。
那么对于拼车,用户心理预期上带来的牺牲时间有哪些?
(1)停车等待另一名乘客上车的时间;
(2)停车等待另一名乘客下车的时间;
以上的两个停车等待时间是用户原先预期的。然而实际情况中,拼车增加了很多不可预期的时间:
(1)接另一位拼车乘客(下称“拼友”)带来的绕路行驶时间;
(2)到了拼友出发点,其在电话中回应“那我现在下来”而造成的等待时间;
(3)拼友分不清东南西北和道路名称,找到司机的时间过长;
(4)送拼友带来的绕路时间;
(5)拼友B送到了,系统又分配了拼友C,且路径规划先送C;
由此可见用户使用拼车的体验低于预期是有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方面:平台提供的拼车规划算法低于用户的预期
另一方面:不靠谱的拼友增加了等待时间
如何解决?
1、系统拼车算法的优化;对于单行道、马路对面、上下班高峰期、雨雪等因素都要考虑进去。同时在没有合适的拼车订单时,宁肯不分配拼车单;
2、拼友之间可以互评,好评高的用户可获得更低的拼车折扣;对于不靠谱的拼友,提前对其他用户进行心理预期下调。
上述有几个变量,我们需要通过这个变量对不同的阶段的用户展示不同,达到行为塑造的目的。我想让用户出行就用拼车这个功能,这是我的最终目标。但这不是一簇而就的,怎么达到最终的结果呢,就是逐步引导。所以尤其是对第一次使用拼车的用户我们要满足一个预期,拼车多少要控制在1到2次之内,甚至没有拼到车,用拼车的价格享受到了快车的服务。从而增加用户复购。但我们不可避免的可能出现时间不准超时,拼车段数多了,这时候就要给予用户补偿,但第一次这个补偿一定要足,后续可逐渐减弱。通过不断的满足用户预期,而达到行为塑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