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请吃饭,地方你挑,你会选什么?
如果,你现在肚子很饿,你想吃什么?
如果,请你推荐一道美食,那会是什么?
在你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你的食物。
如果再问一句:为什么呢?每一道食物背后都有故事,有爱过我们的人,和,我们爱过的人。
所以,食物是我们选择,是我们的思维选择的。
《健康思维 健康饮食》的作者是美国卡洛琳·丽芙博士,是交流病理学家和听力矫正学家,一直致力于认知神经学研究。有很多书谈论营养,也有很多书谈论思维,但是我们想不到有哪一本书像卡洛琳·丽芙博士这样将思维和营养详细地联系在一起。与其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如说“本性易改,口味难移”。与其说“口味难移”不如说“思维难改”,所以思维和饮食互相作用。
一、吃错了,找补回来就好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三分之一的人不是很少锻炼就是没有锻炼,每年大约320万起死亡与之有关,这让四肢不勤成为当前一个主要的死亡原因。然而锻炼不能抵消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它不是你不顾后果、肆意吃喝之后的灵丹妙药。
对女生来讲,总有个兜底方案:我今天吃多了吃过了,我明天多运动一下(实际上“一下下”就算不错了)就好了。
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热量科学换算”。实际上真的如此吗?
出一个选择题,一个天平,有两端。有以下6个选项:A.睡眠 B.运动 C.吸烟 D.饮酒 E.心态 F.饮食。怎样组合以上6个选项,使得天平的两端平衡?
正确答案是:左边“睡眠+运动+吸烟+饮酒+心态”=右边“饮食”。左边任何的错误累加都会要求右边加重,左边是损伤和消耗,右边是修补损伤和补充消耗,左边每一项的不正确都是对右边饮食营养补充的挑战。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一般情况下,当细胞死亡数达到总量的20%时,人就会死亡。人的一生中,体内大部分细胞在不断更新,通过再生来修复损伤,这一生就是一个细胞不断自我修复的过程。生病的本质,就是细胞损伤的速度超过了细胞修复的速度。
人体细胞的自我修复能力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与生俱来的细胞生命周期,另一个是后天的营养状况,即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细胞固有的更新周期)决定修复速度,后天因素(营养状态)决定了修复质量。
运动,补充不了营养。吃错了,得通过综合的饮食调整慢慢的,找补回来。
二、你最需要的是爱
进食的行为不只是以生存为目的的生物学功能。吃饭这件最为寻常的事其实是情感丰富的元认知事件。我们对此也不应该感到意外:自古以来,围坐桌前一起吃饭一直是我们庆祝或者纪念重要节日、人物、事件的方式。
汪曾祺说,人间有至味,这个味,不只是食物在味蕾上的刺激,还有我们在心底的余味。
小时候,闻到香味,到处找,垫着脚也看不到灶台,只看到黑黑的锅底就被“赶”出厨房,在好奇和渴望中等着被抱上桌。可能是一块炸糖饼,肉圆或者春卷、油炸小杂鱼,大人用嘴吹着食物,以免烫到我们,全然不顾我们等待着的心。等我们吃到嘴里,更着急了,因为总有大人含着笑又渴盼的追问:好不好吃,或者引导性的“好吃吧,宝宝”,总得嚼着食物含含混混的点着头说句“好吃好吃”,才算是可以正式开吃了。
再大些,上学了,早餐就成为晨起混战中的安慰。家里有一个小炉子,用来摊各种饼,咸的甜的。我妈最拿手的要算“煎荷包”,简单来说,外面是现摊的面饼,里面加青菜肉的馅。外面脆、香,里面呢则满满的料。打个比方,像是一个PLUS版本的锅贴,但把纯肉馅换成青菜肉馅。
这种味道,叫养育和亲人。像矿泉水,品牌多样,源头多样,未必好喝,但知道这是最优选。
上大学离了家,突然间“食物”的边界被扩展到很大。安庆混沌、四川水煮鱼、镇江老太粉丝汤、麻辣烫,还有小女生们在夜市中流连忘返的油炸、烧烤、米线等各式“垃圾食品”。四五个女同学,各自带20块钱出门,除了2块钱来回公交费,其他就在各种犄角旮旯的小街小巷和小摊小贩间一分不落的吃掉了,既丰盛又吃撑的满足。
连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游园会,各个院系负责展示自己的特色美食,平时不会涉足的其他院系的建筑和教室,因着一张手绘海报的宣传成了互相打听的膜拜地。班里组织去扬州春游,市区的那些景点早已模糊,只记得突然的暴雨和豪客来——同学的舅舅请我们整个宿舍,这是我印象中第一次吃牛排。
大学同学聊天也好,聚会也罢,绕不开的都是那些年一起吃过的,打算再去吃的。
这种味道,叫青春和同窗。像雪碧和各种碳酸饮料,入口爽,只能偶尔为之。
再后来,食物越来越多,味道却越来越复杂,除了甜的、香的,多了很多苦的、硬的,要含着泪吞下去或者偷偷把泪咽回去的那种。老板力推的家乡羊肉、总要放豆瓣酱的食堂午餐、加班吃到吐的大王鸡丝饭...每一段工作历程,都有食物的印记。不论是种类繁多的龙虾、各种酒和饮料混合的喧嚣,或者是高楼阳光边的细细品味,总是在试探、安慰、团聚、商议、庆祝等各种气氛中进行。
年龄越大,吃的起的东西越来越多,吃的上的东西越来越多,能吃的却越来越少,想吃的也越来越少,想一起吃而且还能一起吃的人,变成了珍馐美馔,是跟心头的一粒朱砂痣同等地位的存在。
这种味道,叫成长和人生。像红酒,有人说甜有人说涩,归根结底,还是苦的。
三、如何吃进去
我们是如何进餐的呢?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产生了“我太忙了,没时间开火做饭”的思维模式。如果你重视自己的健康和人际关系,现在就开始改变这种思维模式。
现代科技带来的很多便利就是为了让我们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工作。不要落入不必要的紧迫感的陷阱。
1、有多少时间用来吃饭?
吃了吗?原来这是句通用的问候语,现在很多时候却真的是实打实的关心,因为漏吃一顿饭,拖延吃饭时间,是常常发生的事,所以代餐种类越来越多,打的口号都是:快捷方便+营养全面,同时呢,城市里的药店也越开越多。
用多长时间吃饭呢?建议20分钟以上。
一方面,如果我们吃的太快,就会吃的更多,因为我们的身体和大脑需要20分钟来发出饱足的信号,让我们意识到不再饥饿。
另一方面,消化科的医生给病人检查完,开完药之后往往都会加上一句:吃饭慢一些,再慢一些,细细的咀嚼,就是在帮胃减负。
年轻时,有很多食物是我们吃不起的,所以总想着,把吃饭的时间省下来工作和赚钱,等发达了,就可以想吃什么吃什么。等年纪大了,能吃得起的越来越多,身体适合吃的,能吃的,却越来越少了。比如:波士顿龙虾,以前我特别爱吃,觉得那是美味。年前朋友请客去深圳第一高楼,特高档的自助,波士顿龙虾随便点的那种,可我只吃了半只,就感觉胃不舒服,只能忍痛割爱,然后开启了对着各种高档料理拍照、喝粥吃广州菜心的时光。
2、与谁一起吃饭?
工作日的早餐、午餐,一个人吃,不会太有感觉,晚餐呢?谁在等你?
尽可能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准备食物和吃饭。这不仅有助于你的健康,而且对你的孩子也有好处。研究表明,与家人一起吃饭时间的长短,与较低的药物和酒精滥用、较低的抑郁和自杀风险相关,甚至与更好的学习成绩有关。此外,良好的伙伴关系与积极的情绪有关,这有助于消化和促进心理健康。
吃饭这件事,到底是满足生存的需要,还是生活的需要?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才是吃饭,如果只是因为要填饱肚子,也许总有种“进食”的辛酸吧。
每天按时按点回家吃饭,会想念跟朋友在外吃垃圾不健康食品时的神采飞扬;出差在外,各种饭局连轴转,又渴望回家安安静静吃顿最没滋味的家常菜。疫情期间,交通管制、各自隔离,那些我们盼着一起吃顿饭的人儿啊,陪我们吃的不是饭,而是想念、友情、爱情、亲情,是陪伴、支持、认同,被我们身体消化和吸引的,是爱。
那年我还比较年轻
有个特别的食物
在我悲伤、迷茫的时候
它却莫名给我鼓励
你说没有人生是坦途
是成长让人不得不离开
待我看清这世间百态
日子早已一走了之
现在我虽然依然稚嫩
却常常想起那个过去的味道
和温暖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