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听燕池的《人海》,里面的一句歌词甚至打动我。
“珍惜最是难得,爱你让生命变辽阔,温柔被我唱成了歌,伴你人山人海不停留.....”
对我来说,就有那样一个人,我爱着他,把他哼成了歌,他的一点一滴都伴随着我走过人山人海,从不停留。
也许你觉得这很夸张,这很琼瑶。但于我来说,爱他已经成为自己的习惯。
我努力活成他的样子,而他却永远走在我的前面,我憧憬他,追随他,最终,我的人生大概会在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活成一个从未遥想过的自己。
1
大一的时候,我喜欢上班里一个男生,给他起个名字,叫D。爱上他理由很简单,他天性温和,谈吐幽默,身形俊朗……我承认当时爱他是因为他的帅。
但很快,我发现他拥有表相之下异常丰富的内在。他热爱哲学,热爱电影,热爱音乐,热爱阅读,十八岁的男孩子已经在阅历上超出同龄人一大截。当我们还在谈论super juniors,谈论少女漫画的时候,他已经在系统的学习哲学理论,去艺术园区采访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也许从我上面这些描述,你一定觉得他不可一世,孤高自傲,完全不食人间烟火。我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但他并没有。
他风趣幽默,多才多艺,张学友唱的以假乱真,和外国留学生一起谈笑风生,有时候还有那么一点叛逆,总喜欢招惹院里出名难搞的教授,但最后教授也不知不觉的喜欢上这样一个内涵丰富喜欢思辨的学生。
他的这股独特的气质,总能穿过人群命中这样普普通通毫无长处的我......
2
大学的时候总是觉得时间特别多,又无所事事。一次偶然路过学校看板,我看到校拉拉队正在招新,有机会代表学校去参加比赛。
我一拍脑袋,决定报名试试看!因为我觉得大学就要多尝试,多历练,况且我还真是喜欢舞蹈喜欢音乐。没想到,经过几轮筛选,我被录用了,这对于一直没什么自信的我来说,像是一个巨大的肯定,增加了自己的自信心。
恰巧校里面完成集训过后,各院系也在筹备院级拉拉队比赛,我就这样被院里征用了,让我直接作为教练参与动作编排。
让我没想到的是,D报名了院里的拉拉队。从前他对我一知半解,一下子我们每天都要见面一起研究动作,练习配合。
那是我大学里面最快乐的时光。大家一起蹦蹦跳跳,打打闹闹。也许是我平时太过不显眼,在拉拉队训练过程中,D对我的表现很意外,我的一言一行,他都会给出反应。
我就这样期盼着每天和他见面,观察他私下里的样子。看他对我微笑,接受他给我的鼓励,听他跟我分享喜欢的电影,一起出去唱歌......
他很快占据了我整个世界,在他面前,我无拘无束,表现得轻松自在,但只要他不在我的视线里,我就患得患失,异常痛苦。
我终究还是不自信的。我们在各方面都相差甚远,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一直追随他,和他一起进步,一起向前走。
我记住每一次他分享给我的书籍,电影和其他艺术信息,哪怕只是只言片语,回到宿舍,我会抓住一切机会,通过他的那些只言片语去了解他的世界,生怕下次聊天没有共同话题,生怕让他觉得我是个没有内涵的姑娘。
于是我开始疯狂补剧,疯狂看书,每周买电影杂志,练习英语,看展览。现在的这些小努力,已经成为了我的日常,成了我的习惯。
从最开始只看他推荐给我的内容,到后来慢慢找到自己欣赏的导演演员,从一开始只会看电影叙事,到后来通过分析镜头了解导演在表达上的用意,我爱上了电影,爱上了配乐,爱魔岩三杰,爱英伦摇滚,爱小津安二郎,爱昆汀,爱宋康昊,爱奉俊昊,爱李银河,也爱上了为了追上他的脚步的自己。
3
D在毕业后去美国攻读导演系研究生。临走前的一个深夜,他发给我一个他的原创剧本,问我“喜不喜欢?”
我又惊又喜,一秒变回了那个敏感少女,生怕自己的回答说不出个所以然不够专业被他嫌弃。仔仔细细地阅读完,果然没读明白......但那是我第一次拜读他的作品。四年来的第一次。
第二天一早,他的QQ又亮起来,问我:“怎么样,喜不喜欢?”
我心头一暖:喜欢。以后我会做你的忠实粉丝,期待你回国后的作品。
他说:嗯,一定不负所望!
如今我已经是金融公司的文案主管,未来有自己清晰的职业规划,别人都称我“大笔杆子”,“小才女”,可谁会知道,一直激励着我的,默默支撑我的是我一直在心底喜欢的人。
多年来,对他的爱化为一种欣赏,憧憬。他依然走在我前面,而我也会继续追随他,活出我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