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探讨的是研究性学习,我国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就是旨在打破分科主义课程的束缚,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从灌输中心转型为对话中心的一种课程创新。
一、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当代课程改革的焦点。
现行的学校课程存在三个断层:现行课程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断层,现行课程与学生身心发展的断层,现行课程与现代学科发展的断层。
几乎所有国家都把改革的焦点放在了“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面。传承的学习观是输入——产出,即单纯追求知识传递,追求教师如何把现成的知识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之中,以求得高效的产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是知识建构,即主动的问题解决。在学习这个过程里,每个学习者都有一套的信息世界的解读。教学的目标,不再是教师知识独白的传递信息过程,而是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解释信息,是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生的过程。教师不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索学习所正在经历的一切。
新课程中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崭新的课程领域,担负着改造学生学习方式的重任。它同世界各国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诸如项目学习、主题学习、体验学习、投入学习、示范学习、服务学习、综合学习、真实学习等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定位。
一部教学发展史,说到底无非是“系统学习”与“问题解决学习”此消彼长的历史。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系统学习”占据了垄断地位。我国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就是旨在打破分科主义课程的束缚,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从“灌输中心”转型“对话中心”的一种课程创新。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学习”。这种问题解决学习的特质是开放式问题、真实性情境、渐进式解决、发展性评价。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最大特质是跨学科性。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超越了传统的课堂、传统的学科、传统的评价制度,牵涉自然、社会、文化及人类自身的崭新的课程领域。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资源的开放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可以为学生开拓具有丰富资源的环境,如社区环境、人力资源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这是一种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社区和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三、研究性学习与课程行动研究。
教育中的“行动研究”就是教师的“课程行动研究”。所谓“课程行动研究”是一种基于研究的问题解决过程:其研究的主题源于学校环境的脉络,实施过程兼具研究与行动两大侧面,主持者兼具研究者与行动者的角色,研究结果要体现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之中。概括说来,“课程行动研究”的特质可以概括为参与、改进、系统、公开。
“课程行动研究”有三个基本理念,就是教师即研究者、课程即实践者、课堂即实验室。
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支持,发展合作的“课程行动研究”是新课程所需要的。要倡导教师参与“课程行动研究”,就必须为教师提供进行研究的条件:提供必要的时间、资源和专业的支持。发展合作的“课程行动研究”鼓励一线教师排除“单位主义”的束缚,建立合作的制度措施,与姊妹学校合作、与社区合作、与大学研究所合作,展开新的实践,表达真实的声音,创造自己的课程故事。可以相信,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会为广大一线教师增长自己的专业能力提供最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