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YROCK推荐|《童年的消逝》:好的童年应该像是一首诗

原创 云第 BABYROCK孩儿们 

《童年的消逝》——好的童年应该像是一首诗

来源|BABYROCK孩儿们(ID:babyrock01)

“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现在的家长,一边感叹孩子在学校补习班和家之前三点一线没有童年,一边又默默的给孩子再报了一个剑桥英语冲刺班。

一面是望子成龙望女成龙,一面是希望孩子成长快乐少点压力。这仿佛是社会内卷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的时代焦虑,平摊在孩子们面前的的永远是不可计量的压力。

孩子们确实更强了,但孩子们确实更累了。

好的童年应当像是一首诗,是走出半生登高望远的时候,心中仍怀揣着夏日暖阳般的期冀。

《童年的消逝》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1982年出版的人文社会类著作,该书的主要贡献不在于断言童年正在消逝,而在于提供了一个解释这种现象何以产生的理论,审视了童年在当代美国文化中四面楚歌的状况。

即便电子产品和媒介的发展对于孩子的影响并不至于如此悲观,但是这本书的确提供了一种审视童年、审视儿童教育的视角。

发现问题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开端,可怕的是置身于问题的漩涡中却一无所知。

第一章: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没有识字文化,没有教育的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这些都是中世纪儿童不存在的原因。”加上生活条件严酷,儿童死亡率很高,中世纪对儿童缺少兴趣。

第二章:印刷术和新成人。未成年人必须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

第三章:童年的摇篮期。教育和儿童的实足年龄的联系变得不容变更。慢慢地,又产生了儿童服装、儿童语言、儿童文学等。现代家庭的形式开始逐渐形成:社会要求儿童接受长期的正规教育,导致家长和孩子的关系需要重新定位。

第四章:童年的旅程。工业革命之前英国是学校最多最密集的地方,而贪婪的工业化在英国几乎毁掉了童年的概念。其他国家也有些不同和曲折。

第五章:结束的开端。电子媒介的到来使得无法成人无法保留任何秘密如果没有秘密,童年这样的东西当然也不存在了。

第六章:一览无余的媒介。电视必须发掘利用文化中每一个现存的禁忌。电视需要素材的方式不同于其他媒介,它是以当下为中心的。电视的偏见,因此也包括电视的职责,是传动信息,而不是收集信息


第七章成人化的儿童在电视时代,人生有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另一端是老年期,中间可以称为“成人化的儿童”。

第八章:正在消失的儿童。从下面这些例子说明儿童概念的消失:影视作品中儿童的成人化、童装的消失、儿童游戏的消失、儿童和成人在想法上有日益融合的趋势、语言上接近(成人学儿童说话、漠视礼仪)、儿童犯罪(作者将青少年都归到这里)增加、儿童受到的虐待变多(一是因为他们小,二是因为成人不把他们当成儿童)。

第九章:六个问题。在抵制时下所发生的一切时,个人完全无能为力吗?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依我之见,是“非也”。但是,如同所有的抵制活动一样,那是要付出代价的。

BABYROCK以乐队文化乐园的形式学习音乐,在小乐队的配合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拒绝“童年996”,与其“学着玩”,不如“玩着学”。

因此,BabyRock会在每一个学年末,给孩子们的小乐队举办一场livehouse演出,让孩子们站在聚光灯下万众瞩目。留给童年的,不只是了不起的乐器才艺,还有一张闪闪发光的CD和一段与童年玩伴演出的美好记忆。

(LIVE HOUSE演出现场)

法国童话《小王子》中说,“仪式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借助这些外在的、看得见的载体,人们得以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并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用音乐建筑一座美丽的伊甸园,给孩子一段诗意的乐队时光,才华与快乐兼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