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278天,13.4樊迟请学稼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78天

原文阅读:

13.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pǔ)。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讲解:

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经验丰富的老农。”樊迟又请学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经验丰富的老菜农。”樊迟退出后,孔子说:“樊迟真是个小人啊。(他怎么就不明白?)居上位者喜好礼,老百姓就没人敢不尊敬;居上位者喜好义,老百姓就没人敢不服从;居上位的人喜好信,老百姓就没人敢不真诚。要是能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襁褓中的小孩来投奔,哪儿用得着亲自去种庄稼呢?”

启发思考:

        樊须就是樊迟,须是名,迟是字。孔子在这里说的小人,是做不成大事的平凡小人。孔子毫不客气地批评樊迟是小人,是说他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如果你想学种粮种菜,直接去找经验丰富的老农、菜农,岂不比找我强。

      孔子斥责要 “学稼” “学圃” 的弟子樊迟,  孔子并非不重视民生。不过,他开门办学、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是实施礼乐教育,为了培养君子,他们从政后可以做一个好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他主张君子和统治者的任务是通晓使民众 “心悦而诚服” 的礼制,至于耕稼及其技艺则无须亲自过问和提倡。

      实际上,孔子这一态度与他 “重民” “富民” 思想并不矛盾。孔子重视农业,是出于一个务实、为了社会秩序稳定、粮食供应得到保证、精明的政治思想家的考虑,而并非从农业劳动和技艺发展的角度着想。 

      孔子说,执政者只要崇尚礼制、道义、诚信,百姓就能心悦诚服而尽职尽责地劳作,国家政治局面和经济状况就会变好。如此一来,邻近诸侯国的百姓都会被吸引而前来投奔。人口多起来了,土地都能被开垦,粮食蔬菜会堆成山,执政者哪用自己种地呢?孔子的反问是提醒学生,社会有分工。居上位的领导人职责是用礼义信去规范风气,不必凡事亲力亲为,用不着去花时间精力学习种庄稼、种菜;社会民众的职责是种粮食种菜。

      过去批判孔子的时候,说孔子不肯教樊迟学稼,是他对农业生产不重视,是对劳动人民的歧视。显然,这是一种误读。孔子明明实实在在地承认,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他是在骂樊迟的眼光不远、格局太小。

        也有学者认为,樊迟学种粮种菜目的并不是要当农民自食其力,他是要学习这些技术,然后将这些技术教给农民,当一个精通专业的管理者,甚至可以亲自种试验田,为农民探索栽培技术,靠新技术而提高生产能力。

        樊迟的想法于古有据,古代高位的统治者也有从事农耕的光辉事迹。舜能亲自耕作,其美德驯化了一方百姓,后稷教百姓种植,其技术转化成了巨大的生产力。樊迟请求学习农耕技术,未尝不是想以舜与后稷之类的圣贤人物为榜样,有一番新的作为。

        虽然,樊迟想学农技并没有错,懂点技术总比不懂好,但他忽略了两个重要的事实。第一是舜的时代是一个德治时代,所以舜的表率行为能够对尚为淳朴的民众产生影响作用,而春秋时期是个乱世,礼崩乐坏,礼制都不能奏效了,舜的那种做法已经不适用于当时的社会了。第二是后稷的时代属于农业技术的开发时期,一项新技术的发明和推广,立刻就能推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而春秋时期的传统农业技术已经趋于成熟,想靠技术创新来推动农业的进步已经很难实现了。

        即使樊迟主张执政者要亲自种地,其出发点是为百姓做出表率。孔子也不赞同这样做,因为好的政治才是一种高效率的管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亲自种地的想法是幼稚浅陋的见识,其结果会事倍功半。

        用现代组织学的立场去分析“樊迟请学稼”,孔子是在提醒学生,执政者的脑力劳动属于管理范畴,是一种高效益的劳动,而亲自种地的体力劳动属于执行范畴,是一种相对低效益的劳动。而领导者的职责是塑造企业文化,具体业务是中层和基层的工作职责,领导者不应该管得那么具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