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5日下午,我乘着1号线到了西单地铁站,走出地下上升到地上的阶梯,上来到离西单大悦城最近的那个广场。广场上的人们穿着不一样的衣服,虽然不一样,但是臃肿的冬装已经不在,换上了呢子大衣,甚至穿着夹克外套的也大有人在。我站在广场,远望两边的栉比商厦,虽然还是白天,但流动着广告的屏幕、闪烁的灯饰也还是让我想起流光溢彩这个成语。
我还不愿进入商厦,我只是溜达在西单大悦城、君悦百货前面的人行广场上,看着时尚的人们来回穿梭,或单人行走,或两两挽着,或成群,不过我可以肯定他们和我一样,现在都不用想着工作,都能暂时的逃离那些事务吧(当然商场里的店员是正在工作了)。
风不大,一样地轻拂在每个人身上。商场里待选的商品,不一定都买的起,但bling bling琳琅满目总能愉悦人的心情,所以穿梭在这的每个人,在这个时候,大约是轻快的、是放松的吧。我想起这个月以来,很热的关于北京房价、北京学区房的事情,那些压力确确实实存在,但在此刻,很年轻的人,也许还没切身感受到压力,在买买买里放松愉悦;不年轻的人,也暂时的可以把这些放一放吧。(那些压力确确实实存在,但北京又确确实实提供着那么多机会和便利。铁打的,是北京的繁华,流水的,是穿梭在这里的人。)
还没进入商场,看着每个人身上穿的各式各样的衣服,还有手上拎着的商品,可以感慨这个商业世界给人提供了这么多的选择。这些选择不同程度的在满足人的需求,首先,温饱;其次,认同感,还在这个时代的认同感;再次,就是差异感,我特别、我好看的那样一种差异感;最后,我想就是青春永驻的那种极高追求吧(保养品、护肤品的广告)。再也不是那种整齐划一的计划经济时代,那时人们的眼界不高,也仅追求温饱。
商品的提供、服务的提供,都是来满足人的需求的,人的需求里又带有着自我实现的要求,让自己更好,或者看起来更好。苹果商店里,人头攒动,苹果的简洁人性化,让它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无印良品商店,里面的纯棉无Logo,也是宣告着一种生活方式。它贯穿了一种哲学在其中。好的商品,是有着对人类情感及需求的一种关怀在其中的。而我现在,我能向这个社会提供的服务,是否有情感的温度在那里面,也许曲折,但它的终极目标能不能去关注到这个社会的真正需求,抵达人类的需要。当我不依靠这个组织时,我能给这个商业社会带来什么。我首先想到的,是我对人们需要的理解,那么,就是接地气的这个说法,人们喜欢什么、恐惧什么、他又需要什么。我又想到的是,我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它不一定被所有人需要,但它能被一部分人需要,也就够了。我能贡献的东西,才能让我安心,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是被需要的,是能安身立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