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连续上了两节课,刚到办公室坐下,就听到一个消息,一楼男厕所的一扇小门被人掰坏了,是咱们六班的小Z同学。一看门掉下了,小Z同学吓坏了,在那里嚎啕大哭,不知所措。我和姚老师闻讯下楼,找到在走廊上六神无主的小Z。“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把门给掰下来的?”
小Z:“我是这样一拉,门就掉了。”他边说边走到门前示范,还补了一句,“这门是胶水胶的,一掰就掉了。”(当一个人出问题的时候会习惯性地外归因,本能地“趋利避害”)
王老师:“这不应该是门的错吧,这么多年没人去掰,它可一直好好地没有掉。”(帮助他澄清责任归属)
“那现在怎么让门恢复原状呢?”引导他积极想办法。
小Z:“这样就不会掉下来了。”孩子边说边走进蹲坑,反方向拉着门。
老师:这也是个办法,那你这节课得一直这样拉着啦?
小Z((又突然哭嚎起来):不行,这样太累了。
王老师(补了一句):而且也很臭。(让他明白错误的后果)
“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小Z(继续哭喊):没有办法了,我想不出其他的办法了。(看得出真着急了)
老师:你得想办法,如果你想出了办法,王老师和姚老师才能帮你,爸爸妈妈也会帮你的。(敦促他承担后果的主体是自己想办法,也传递给他一个信息——背后还是老师和父母会帮助他,让他感到支持的力量。)
孩子听了停止了哭喊,情绪渐渐稳定下来了,他开始研究门脱落处的胶水,并自言自语:“这是胶水胶的,是什么胶水呢?”
王老师(积极跟进):“要不,王老师帮你到同学地方去借瓶胶水来给你试试。”
小Z(很快摇头否定):“这胶水肯定不行。那怎么办呢?”(又开始哀嚎起来。)
王老师跟姚老师说:我们看ZY这么努力地在想办法,我们一定要帮助他。对了,我们去请一下胡师傅来帮忙吧。(延时满足)
姚老师留下陪他,王老师马上去请胡师傅,免得下课时再砸到其他同学。
事后,王老师问小Z同学:“你从今天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孩子一脸懵:“不知道。”“你吸取了什么教训?”“哦,我下次再也不敢掰门了。”(孩子很容易就事论事。)
“掰门你肯定不会做了,其他的事也要三思而后行哦,想想这样做的后果再下手哦。”
“我知道了。”
很多时候激起我们情绪的,不是孩子所做的错事,而是他们分不清“想做的事”和“该做的事”。沉浸在“想做的事”里,耽误了“该做的事”。
经济学上把这叫做:缺乏成本意识。
俗话说,“世间一切,上帝早已暗中标好价格”,每个“想要”的背后都暗藏成本。
大人理性,因为我们清楚成本是什么。做什么事不做什么事,分别会导向怎样的结果。
孩子任性,因为他们不清楚成本是什么,没有“I need”的压力,所以肆无忌惮地沉浸在“I want”里。
多数时候,我们会用警告口吻提醒孩子磨蹭的成本:
“你现在再不睡觉,明天起不来,迟到肯定被老师批!”
“再给你五分钟,还没吃完我就不管你了,待会去学校饿肚子!”……
但更多时候,我们就像“色厉内荏”的纸老虎,丢下狠话后,又忍不住插手帮忙解决问题。
比如跟孩子发“狠话”:时间一到就收餐。可时间到了孩子没吃完,又把牛奶鸡蛋装进食品袋,路上还要劝着喂几口。
规定21:30必须洗漱完毕上床睡觉,眼看21:40了,孩子还在卫生间里磨蹭,于是,牙也开始帮忙刷了,衣服也帮忙穿了,有时还得抱到床上去。
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越界,把本该孩子承担的成本,都揽到了自个身上。孩子自然不会为自己的行为着急,反而觉得我们帮他们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催得多了,孩子还烦,觉得是妈妈想控制我、指挥我,于是我越着急,她越磨蹭,逐渐陷入到恶性循环里。
每个孩子都是在错误中成长的,当孩子有意无意犯错的时候,我们如果放下指责和评判,用四句话帮助孩子认识错误,积极想办法,并反思错误,孩子以后不但会减少错误,而且能成长得更好。
第一句:发生了什么?(了解事情原委)
第二句:现在怎么办?(把球踢给孩子,促使他积极想办法弥补。这一点是我们很多家长不容易做到的,家长很喜欢帮孩子解决问题,当然这也是最快捷的方法,比如很多孩子忘记作业了,家长可以先引导孩子回想:“今天上到那一课了,你觉得应该抄写哪一课生字了”,而不是频繁地帮孩子立刻去问什么作业,这样孩子永远不会长记性。)
第三句:你希望我给你什么帮助?(支持的力量。当孩子自己想办法而无能为力的时候给予的帮助才是及时雨。)
第四句: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吸取了什么教训?(总结反思,这个时候家长可以讲几句道理了,但不宜长篇大论,孩子听不懂,也记不牢,他们目前都是蜥蜴脑,简单得很。)
让孩子承担按自己节奏做事的后果,建立起成本意识,渐渐学会区分“想做的事”和“该做的事”,懂得权衡与取舍,这才是“非鸡汤式”的理性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