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是奸雄曹操落幕的章回。
在这一回,曹操还没到临终的时候,收到孙权一封信,信中在称臣的同时还对曹操一番歌功颂德,请求他“早正大位”当皇帝。
曹操看完这封信之后大笑一场,交给众臣过目说:“这孙子是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啊!”
《三国演义》并非史书,有不少虚构的内容,但这则故事并不在其中。这则故事见于裴松之为史书《三国志》做的注解中引用的《魏略》记载,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没有称帝的曹操,名声是最臭的
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中国历史上闻名,由此在民间形成根深蒂固的“奸雄”形象。
然而,这一花招最早还是春秋时期齐桓公首创,其时的周天子和汉末的皇帝类似,对于全天下来说只是一个政治符号而已。
曹操和齐桓公一样,利用“天子”这一政治符号为其势力的攻伐吞并提供名正言顺的借口。
可别小看“名正言顺”,这可以说是初期势力发展的一针兴奋剂,因为这,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曹操一跃成为汉末最强势力,一度接近天下统一的目标。
然而,兴奋剂也不是万能的。依靠“天子”招牌统一北方的曹操,在与孙刘联军的决战中败北了。
原因很多,但“天子”招牌对于与江东豪族势力紧密结合的孙家,以及打出汉室苗裔旗号的刘备显然不管用,甚至还因为利用天子,被孙刘联军宣传为“汉贼”,最终把原本到手的荆州都给吐了出来。
拒绝当皇帝,在曹操晚年的战略上造成什么影响?
带着“汉贼”标签的丞相大人,统一天下显然不够理直气壮;作为汉朝的臣子,为曹操出生入死的部下们,最终的封赏还是要在汉朝的体系下,走汉朝的程序,假如有一天曹操失势,他们的奋斗也会被泼上脏水。
不愿被端到炉火上烤的曹操,最终带着未能统一的遗憾撒手人寰,而他的继承人终究还是蹚到了炉火上,然而却没有他的雄才大略,最终数代后被司马家摘了桃子——而司马家,终究还是称帝建立晋朝后完成一统的。
曹操,与他并列的刘备、孙权都称帝了,唯一没称帝的他,反而成了民间传说中名声最臭的那个人。
实力,是砸出来的
在武侠名作家黄易的代表作《大唐双龙传》中,拥有绝世秘籍却不知如何运用的寇仲、徐子陵为了领悟秘籍,是怎么做的呢?
不像通常武侠故事中的闭关修炼,这兄弟俩选择了挑战的道路。他们给自己选择了一个个仿佛不可能成功的目标,可以说是主动置身于无比险恶的境界中去。
然后,他们赌上生命的代价,竭尽全力去完成,这才有了一次次力量乃至精神世界的升华,他们也成为故事的世界里成长速度最快的高手,短短数年实力便增长到能和百年功力的宗师平起平坐的地步。
但《大唐双龙传》毕竟是虚构故事,很多人在为故事的精彩情节惊心动魄的同时,也会认为这对主角的行为简直是“自寻死路”,假如不是被作家选中为主角,如此作为千百遍也都死了去。
但从故事“勇于挑战”的内核出发,我们还是能从历史里找到一些实例。
曹操蹬腿和世界说拜拜之后四百多年的唐朝,有一个文人叫陈子昂,在洛阳两次科举应试落第。
当时城中有人以天价卖琴,这是全洛阳城的焦点话题。陈子昂毅然出比天价更高的价格买琴,在名流云集的赏琴大会上高调毁琴,给了与会者一个天大的震撼,同时遍发自己历年来写就的文稿。
那场盛会上,陈子昂是否遭遇嘲笑批评我们不知道,但在这一事件之后不久,陈子昂“海内文宗”的名声开始不胫而走。
和陈子昂一样多次落第的那些唐朝文人们,是否文采一定不如陈子昂?这个问题的答案无从得知。然而我们可以确认,他们中留下名字,文章为人熟知的只有砸琴的陈子昂。
凯歌的调门,总是偏高的
低调,扮猪吃老虎,这是许多民间“智者”推崇的行事方式。
不过,在真实案例中,更多是许多人在一辈子的低调中,低调成了一辈子的庸人。扮着猪,最后就真的成了猪——
在视频上和很多人谈笑风生的一位美国记者说过一句名言:“如果一个东西长得像鸭子,叫声像鸭子,走路也像鸭子,那它就是一只鸭子”,如果你真的能持之以恒地一直扮猪,那你是真的会变成猪的。
奠定晋朝立国根基的司马懿,扮着老病糊涂的形象麻痹了政敌曹爽,成了低调的范例,然而他的一生中更多是高调。
从年轻时数次拒绝曹操的征调,到中年时和诸葛亮的多次对垒、平定辽东、削平扑灭曹魏境内多次叛乱,司马懿是北方政坛一颗刺眼的明星。
麻痹曹爽是司马懿晚年最精彩的一次表演,然而这次表演的完成最终还是靠的高调:蛰伏两年后,司马懿趁曹爽带着皇帝出城上坟的时机,以太后名义下令,迅速控制首都兵力,把曹爽宣布为逆贼,并用投降从宽的说辞瓦解曹爽势力的斗志,很快便顺利完成政变。
假若司马懿一味求稳求低调,那么皇帝在政敌手上的时候,也还不是发动的最好时机,然而风烛残年的他是否等得起?显然,在处于相似的境况时,司马懿还是比老领导曹操要高一些。
高调当然也不是万能药,但这是一种让人激发出全部潜力的一种方式。
在安全的时候,在高调不会死人的时候,好好地高调一把,大胆地攻向可能有的挑战,这就是牛逼人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