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一:积极主动
最令人鼓舞的事实,莫过于人类确实能主动努力以提升生命价值。
所有正确有益的观念都必须以“自我思维”为基础,它影响我们的行为态度以及如何看待别人,可以说是一张属于个人的人性地图。
选择自由包括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
自我意识: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
想象力:超越当前现实而在头脑中进行创造的能力。
良知:明辨是非,坚持行为原则,判断思想、言行正确与否的能力。
独立意志:基于自我意识、不受外力影响而自行其是的能力。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责任感:选择回应的能力。
积极主动的人: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外界条件或他人的影响。根据价值观,有意识地选择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会因为外界因素或一时情绪而冲动行事。
消极被动: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了被外界条件控制。
积极主动的人与消极被动人的区别:积极主动的人理智胜于冲动,能够慎重思考,选定价值观并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内在动力;而消极被动的人则截然相反,感情用事,易受环境或条件作用的驱使。
除非你愿意,否则没有人能伤害你。
除非拱手相让,否则没人能剥夺我们的自尊。
只有真正接受了“我昨日的选择决定了今日的我”的观念,才可能说“我有权另做选择”。
伤害我们的并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悲惨遭遇的回应。尽管这些事的确会让人身心受创或者经济受损,但是品德和本性完全可以不受影响。事实上越痛苦的经历,越能磨练意志,开发潜能,提升自如应对困境的能力,甚至还可能感召他人争取同样的自由。
逆境往往能激发思维转换,使人以全新的观点看待世界、自己与他人,审视生命的意义,进而思考应该如何回应,这种更宽广的视角反映的就是可以提升和激励所有人的态度价值观。
人性的本质是主动的。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环境。
好工作都是靠自己争取来的,找到好工作的人往往积极主动解决问题,而不是坐享其成。
思维意识决定行为和态度。
消极被动的人,言语中往往会暴露出推卸责任的意图。
任由感觉左右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积极主动的人则以实际行动来表现爱。
关注圈:每个人格外关注的问题。
影响圈:关注圈内的事物可以被掌控的部分。
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子,来判断是否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通过培养正确的习惯来解决。
可间接控制的问题:通过改进施加影响的方法来解决。
无法控制的问题:改变心态。
关注圈与影响圈言谈上的区别:关注圈相关的语句多半带有假设性质。影响圈相关语句多半体现这个人的品德修养。
把外在环境视作问题症结的想法本身就成问题,应该说是我们给了外部环境控制自己的权利,这种“由外而内”求变的思维定式就是以外在环境改变作为个人改变的先决条件。积极的做法应该是“由内而外”地改变,即先改变个人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充实,更具创造力,然后去施加影响,改变环境。
如果遇上实在无能为力的状况,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仍是上上策,不管快乐或不快乐,同样积极主动。
原则制约我们的行为,顺之则产生积极效果,逆之则导致消极后果。
对于无法挽回的错误,积极主动的人不是悔恨不已,而是承认往日错误已属关注圈的事实,那是人力无法企及的范畴,既不能从头来过,也不能改变必然后果。
对待错误的积极态度应是马上承认,改正并从中吸取教训,这样才能反败为胜。(过则勿惮改)
影响圈的核心:做出承诺与信守诺言的能力。(谨而信)
直接掌控人生的两种途径:一是做出承诺,并信守诺言;二是确立目标,并付诸实践。(知行合一)
学会做照亮他人的蜡烛,而不是评判对错的法官;以身作则,而不是吹毛求疵;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事端。
满意源自内心,那些对人性一无所知的人总是妄图通过改变外在而不是内在性情来追求幸福,结果必是徒劳无功,而本来想摆脱的痛苦却会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