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叫王寅的人,他的妻子在诞下一个女婴后死去,女婴出生后也不会哭。按照习俗,王寅把女婴送到寺庙去做记名弟子,以此保孩子平安。
寺院的老和尚接过孩子,用手抚摸了一下她的头,孩子马上就哭了。这就是所谓的扶顶授长生。老和尚觉得这孩子与佛家有缘,非常喜欢,赐名师。
孩子的父亲在她四岁的时候获罪入狱,于是众人判定这个孩子命太硬,会给亲近之人带来灾祸,于是她不得不流落街头。
有个叫李蕴的人收留了她,教她琴棋书画,她感念其恩情,于是跟了这个人的姓。
这位美丽的女子渐渐长大,开始名动汴梁城,秦观、晏几道、周邦彦开始把她视为红颜知己,最后竟然还惊动了宋徽宗。
宋徽宗非常喜欢她,某位太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暗地里修了一条地道从皇宫直抵矶楼。宋徽宗大喜,从此有事没事就往矶楼跑。
有一次他突然造访矶楼,五十几岁的周邦彦刚好在女子的房间里摆弄他的文学才艺,一听宋徽宗突然造访,吓得躲到了床底下。
宋徽宗在女子的房里与她畅谈诗词歌赋,女子为其抚琴奏唱,曲罢又开始为宋徽宗拨橙。就这样,同一个房间里,一个男子在吃橙,而另一个男子在吃醋。
等到夜已三更,宋徽宗无奈准备离去时,女子担忧夜深露重,挽留宋徽宗,床底的周邦彦一听,内心更是充满了醋意。
宋徽宗走后,周邦彦写下了《少年游》,借此表达自己的不满和醋意。该女子非常喜欢这首词,于是为它谱了曲,天天弹唱。
少年游
[宋]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宋徽宗的文学造诣并不差周邦彦,有一天他无意中听到这首词,一下子就明白那天夜里有人躲在房里偷听。他询问该女子这首词的作者,女子无心,随口回答是周邦彦。
宋徽宗这下可不满意了,下令查处周邦彦,最后发现周邦彦是个清廉的官,找不出理由可以判罪。于是下令不管用什么方法,就算是闯红绿灯、随地扔垃圾或者随地吐痰都行,一定要给他安个罪名。
下人会意,很快就给周邦彦安了个罪名,流放外地。出行那天,女子十里长亭相送,周邦彦百感交集,悲从中来,于是另一首自伤别离的词《兰陵王》诞生了!
兰陵王
[宋] 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
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
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女子送别归来,哭得梨花带雨,宋徽宗心存不忍,也佩服周邦彦竟有如此魅力,于是撤回流放周邦彦的命令,成全了一段佳话。
后来金兵入关,宋徽宗提前把皇位传给儿子,自己求得清闲,躲到寺庙里当了和尚。
而身为女子的她,把自己的金银首饰全部捐给了前军将士。后来,汴梁城被攻破,她也躲到了一个寺庙里当了尼姑。
金兵闻知她的美貌,四处抓捕,最后在庙里找到了她。
她沉着镇定,向金兵要了金银首饰,说要梳洗一番再去面见他们的将军。梳洗完毕,跟着金兵到了帐下,见到了大宋的汉奸张邦昌,上前就是两个巴掌,大骂汉奸卖国贼。
她又转头告诉金兵,“跟你们将军说,太晚了,我已经死了”。接着拔起头上的金簪子插入自己的喉咙,又把断掉的簪子直接吞了下去,当场死亡。
当大宋的男子投敌的投敌,做汉奸的做汉奸,躲起来的躲起来的时候,一个柔弱的女子,却以她的刚烈和深明大义,谱写了一首哀歌。
至此一代歌姬李师师的人生落下了帷幕。